在中国广袤的山河间,一条巨龙蜿蜒盘旋,跨越崇山峻岭与戈壁荒原——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长城。
长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人将各国零散的城墙连接修缮,由此奠定了“万里长城”的雏形。此后汉、明等历代王朝接力修筑,或延伸防线,或加固墙体,让这条“巨龙”在千年时光里不断生长、愈发坚固。
其建筑结构更是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长城并非单一的城墙,而是由城墙、关隘、烽火台等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城墙高大厚重,平均高7至8米,底部宽6至7米,顶部宽4至5米,足够两辆马车并行;关隘扼守交通要道,如居庸关、雁门关,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烽火台则像忠诚的哨兵,沿长城沿线星罗棋布,一旦发现敌情,燃起的烽烟便能在短时间内传递警报,构建起高效的信息网络。
从地理跨度上看,长城东起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横跨北京、河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份,总长超万里。每年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亲身触摸这份厚重的历史。
这座伟大的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修筑长城的岁月里,无数工匠、民夫栉风沐雨,甚至献出生命,才铸就了这道横亘天地的奇观。如今,长城早已超越了“防御工事”的最初意义,成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与灿烂。
守护这条“巨龙”,便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长城屹立在中华大地,让子孙后代都能透过它,读懂中国的过去,感受民族的精神力量。
点评:文章既保留了对长城的核心介绍,又通过语言打磨和立意深化,把长城的“物质属性”与民族的“精神传承”结合,引发读者对长城这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共鸣。
指导老师:孙水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