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团霞山区委组织开展“破‘凌’行动”主题活动,进一步织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防护网。(据10月15日《湛江日报》)
校园,是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殿堂,更是品格塑造的摇篮。然而,从追逐打闹到言语相讥,从社交孤立到校园暴力,逐步变成霸凌的现象屡见不鲜,成为许多孩子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疤。
当下部分学校存在“重成绩、轻品格”的倾向,对霸凌行为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缺乏有效的早期干预和心理疏导,未能及时切断霸凌链条。校园应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港湾和乐园,而霸凌行为却让部分学生陷入恐惧的“阴霾”、悲剧的“泥潭”。霸凌不是简单的“孩子间的玩闹”,而是不容忽视的校园毒瘤,背后折射出青少年个体心理失衡、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短板等共同作用的“叠加”问题。
有效预防校园霸凌,敢于同霸凌行为说“不”,必须家庭、学校、个人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学校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监管与心理疏导。学校要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跟进”的闭环机制,主动排查风险,形成全链条防护。学校可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方式传递平等、尊重、包容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接纳个体差异。此外,学校还要营造“零容忍,共参与”的安全氛围,将沉默的“旁观者”转变为温暖的“守护者”。作为家长,要赞赏孩子讲述被欺凌问题的勇气,细心聆听他们的心声,帮助孩子化解矛盾,避免矛盾升级。孩子要学会合理表达诉求,在面对不法侵害时,第一时间告诉班主任或家长,不要因害怕“报复”而隐瞒,既不激化矛盾,也不独自承受。
书声琅琅的校园里,唯有让“被看见”成为常态,“被保护”成为底线,“被制止”成为共识,才能真正构筑起守护青少年的坚固防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自由生长,逐梦远方,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温暖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