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电话

2025-10-18 09:11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谢维海

我给父亲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并手把手地教会了他几个常用功能,父亲听得格外认真,有时也会插话问这问那,像极了我的学生。

在30多年前,不要说智能手机,就是一部普通电话都是奢侈品。

那是1993年,我从雷州市客路中学毕业。当年高考结束后,我就回老家唐家镇田西村等待录取结果。那时通邮不便,录取通知书统一寄到学校。等待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我想去学校问问,但路途遥远,中途还要转车。如果能拿到通知书还好,没有的话,白跑一趟不说,还要花掉我在暑假好不容易赚来的那一点血汗钱。写信太慢,等消息来了,黄花菜都凉了。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打电话。可那会儿,村里哪来的电话可打?

父亲提议,要不去企水试试。企水是渔港,商贸频繁,找一部电话应该不是难事,再说,外婆家就在企水,熟人多好办事。这主意不错,我决定去企水碰碰运气。

到了企水,我拉上小舅帮我找电话。小舅是货车司机,认识不少海鲜老板,可问了一圈,还是没有结果。小舅说,大家平日联络都靠上门,要联系外地,只能去邮局发电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在一家干货店找到了电话。拨过去,无人接听,估计老师们早已下班。午后再次尝试,电话终于接通,得知我被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现广东海洋大学,下简称湛农)录取的消息。

大学第一个春节,我在晚上去拜访邻居茂哥。他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年这个时候都回村里过年。闲聊间,他忽然想起城里家中的一扇窗户没关严,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电话联系有他家钥匙的表兄。表兄家有电话,但他们没有,整个村庄都没有。好像林场有,校长的哥哥说。唐家林场田西分场就在我村隔壁,作为一个偌大的国营单位,电话肯定是有的。可大过年的去借电话,不合习俗。这事最后也只好作罢。一扇窗户提前结束了茂哥在田西村的新年,才大年初二,他们一家就匆匆返回城里。

湛农地处湖光岩畔,远离市区,交通不便。我们一学期才能回家一次,宿舍没电话,联系外界只能去小卖部或邮局,花钱买通话时间。偶尔,也能借用老师的电话。但尴尬的问题是,我们家里没有电话,打给谁?

后来村里小卖部装了电话,逢来电便用广播喊人。用完了电话,就给1元钱辛苦费,也有可能就是劳务费。但这已是我毕业之后的事了,大学三年,我与家人的联络,全凭书信往来。

1998年,为了方便联系,我省吃俭用几个月,攒了800多元买了一部摩托罗拉BB机。腰间别着它,感觉自己也赶上了时代的潮流。第二年,我又一口气装了两部固定电话,一部放在学校的家,一部装在田西老家。那时母亲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装了电话后,我经常给在老家的父亲打电话。一根电话线,这头是我,那头是我的父亲。世界一下变小了,小到我能轻易地听到几十公里外父亲的笑声。

拥有第一部手机时,尽管通话是双向收费,还要额外支付漫游费和长途费,但那种便捷与满足感仍让我兴奋不已。那是一部摩托罗拉掌中宝手机,手感很好,我大部分时间都是把它握在手里,极少放在口袋,在我的概念里,它不仅仅是一部通讯工具,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后来,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我还用过一阵子小灵通,那时的通讯方式已足够让我感叹时代的进步。

如今,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连小孩都配上了手表电话,智能手机更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拍照、听歌、刷短视频、移动支付……

这真是好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带给我们触手可及的幸福。而这幸福,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的情感维系。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拿起手机,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编辑:梁海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广交会见证湛江外贸崛起:外商主动对接,湛江企业“挑订单”
  • 广交会湛江军团亮眼:新品吸睛人气旺  意向订单超预期
  • 雷州:千年古城焕新
  • 湛江市广湛产业园人才驿站揭牌 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
  • 破圈•跃升•出海
  • 从荒弃珊瑚瓦屋到农文旅标杆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