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用影像探寻“文学如何发生”

2025-11-04 10:44 来源:北京日报

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近日在央视纪录频道完成首播。作为国内首部以地域视角系统解读文学创作、集中呈现中国作家群像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延续“文学回乡”的母题,跟随作家重返故土,回到创作源头,探寻他们与精神原乡的内在联结,揭示“生活的故乡”如何升华为“文学的故乡”。

 

《文学的故乡》第一季于2020年播出,聚焦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位小说家。第二季实现了重要突破,从单一小说体裁,拓展至韩少功的散文、张炜的哲理小说、翟永明的诗歌、叶兆言的历史叙事、刘亮程的乡土哲学及莫言的戏剧创作,打开了全新的文学视野。这一转变意味着纪录片不再满足于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而是直指“文学如何发生”这一创作本源。

“返乡”作为贯穿全片的情感主线,在第二季中展现出更丰富的维度。在呈现作家张炜时,镜头跟随他漫步故乡林野,展现其如数家珍地辨识草木、在原始林子中寻求放松,这些未被脚本设计的沉浸式跟拍,生动捕捉了作家精神归乡的自然状态。无论是张炜笔下“西岚子”的漂泊往事,还是对《九月寓言》人物原型“赶鹦”的寻访,都让纸上世界与脚下土地血脉相连,揭示文学从生活土壤汲取灵感的秘密。

片中,作家们的“归乡”摆脱了概念化的抒情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故事,更多体现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诠释着文学与土地的共生关系。韩少功在回忆汨罗生活时,说起一棵葡萄的故事:因觉得藤蔓方向不对,他用竹竿小心拨转,次日却发现葡萄“自杀”,叶片全部凋落,仿佛在哭诉“你不尊重我的自由”。“植物是可以交流的,这种反应是城市中钢筋水泥无法给予的。”这些“最初的刺激”,正是散文集《山南水北》的创作源泉。

在表现形式上,第二季进行了大胆探索。纪实与动画交融,为每位作家构建独特视觉符号:韩少功对应凤凰,张炜对应大象,翟永明对应羚羊……这些动物意象源自作家的创作特质,也是理解他们文学世界的钥匙。片中还巧妙运用了动画,让《爸爸爸》中的丙崽悄然走入现实的文学讨论,在虚实之间完成对文学想象力的致敬。

尤为可贵的是镜头捕捉了许多无法复制的瞬间:韩少功在村民质朴言语中眼含热泪,翟永明与诗友在麦田欢聚……这些纪实镜头充满生活的毛边与情感张力,直抵文学创作的情感源头。正如该片导演张同道所说,“文学就像一朵花,有温度,有香味,带着露水,你能实实在在地触摸到它。影像让更多人触摸到文学,这是我们重点要做的事情。”

作品舍弃了宏大解说,让作家的独白、乡音与风声、水声交织,构成丰饶的听觉土壤。纪录片还通过长镜头跟拍、航拍山川、意象化搬演等手法,构建出丰富的视觉语言。刘亮程驾马车驶入沙漠的身影,成为《一个人的村庄》最贴切的视觉注解;韩少功驻足当年垦殖的茶山,往昔岁月与笔下文字在此刻叠印;张炜家乡的航拍画面,忠实记录了林野被现代建筑侵蚀的变化。

《文学的故乡》第二季完成了一次从“记录”到“表达”的深入,让观众看到故乡之于作家,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不断被回忆、被书写、被重新创造的精神世界。每一部动人的作品都有其来路与根源,那些深植泥土的真实情感,正是文学最坚韧的生命力。

编辑:林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将”出战,广东队夺得跳水男团赛冠军  
  • 跳水赛场“湛将”闪耀
  • 海豚湾夜灯一亮 整条海岸线都在写情书
  • 醒狮助威踏征程 广东空手道队14将剑指十五运决赛
  • 漫步广州湾——探秘百年建筑,解码城市记忆
  • 全红婵和老乡联手,获女双10米台第一名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