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岛上典型的火山地貌。邓成 摄 |
位于湛江市区东南约35公里海面上的硇洲岛,处处洋溢着淳朴自然的渔家风情。海岸边有最为典型的火山地貌;海底里是绚丽多彩的珊瑚礁群;古老的灯塔还在闪烁引航,仿佛在诉说悲壮的殖民历史;巨浪滔滔拍打着悬崖峭壁,好象要将一个封建王朝的悲壮故事告诉大家……硇洲岛兼具渔岛、生态岛、火山岛、革命岛、文物岛于一身,风韵融会交集、绚丽多姿,是一个旅游好去处。
硇洲岛海域是我国一级渔港,海产资源极为丰富,名贵海产品达数十种之多。据说鲍鱼、龙虾曾经是朝廷贡品,驰名中外。这里出产的石斑、马蛟、鱿鱼、红鱼、对虾、大虾、红蟹、花蟹等非常肥美。硇洲也是全国海珍品科技养殖示范基地,近几年的渔业年总产量超过4万吨,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来硇洲岛的游客大多是冲着美味海鲜而来的,硇洲岛上的大小食肆生意兴隆,在旅游团中流传着“吃到硇洲龙虾鲍鱼,方知皇帝逍遥快活”的说法。
硇洲岛是湛江港的前哨,控制进口航道要冲。因其位置极为重要,历代都有重兵把守。法国、日本侵占广州湾时,就先侵占和控制此岛,天后宫前的硇洲水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位于津前村海岸的津前天后宫是离码头最近的一个景点,这是硇洲岛历史悠久而规模雄伟的一座古宫庙,始建于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于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天后宫坐东北向西南,临南海,为砖木结构,有三进,进深6.7米,祀奉天后像,内有明代遗存下来的“海不扬波”匾额和铁钟、宝鼎等各种珍贵文物。硇洲人民有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解放海南岛战役打响时,我军一部便是从这里登船出征的。我军指战员和硇洲人民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无数先烈为了全中国的解放奉献出宝贵的生命。天后宫里陈列了解放海南岛的大批图片。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人荡气回肠。
硇洲岛上有许多名胜古迹。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宋景炎二年,帝欲往居占城,不果,遂驻石冈洲(现硇洲)。是年四月帝崩,卫王立,有黄龙见海中,升硇洲岛为翔龙县。”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元兵南进,南宋王朝君臣从福建沿海岸南逃,宋帝赵罡因惊吓病亡,赵丙即位于今硇洲岛。当年五月初一,有人报海面上有黄龙,遂改年号为“翔兴”,升硇洲为翔龙县,隶属化州。不久,元兵杀到,陆、张二人又拥帝东逃到崖山。次年,元兵破崖山,陆秀夫抱帝投海,大宋皇朝从此灭亡。据说,当时海面浮尸10万,场面异常惨烈。
短命的皇城历史,给硇洲岛留下了宋皇城遗址、宋皇井、宋皇碑、专供小皇帝读书的翔龙书院等历史古迹,据说享有“东方一绝”盛誉的人龙舞就是从当时宋皇朝流传下来的。
硇洲岛至少在元代以前就已经有了灯塔。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塔作诗,云:“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抬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189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强租广州湾,出于他们军事、经济的目的,将原石塔拆掉,建起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灯塔。灯塔修造历时两年零两个月,是世界目前仅有的两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目前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
我们站在灯塔上在极目远眺,茫茫南海,烟波浩淼,历史故事犹如云蒸霞蔚,令人慷慨万端,到硇洲岛踏古寻幽,也是一件非常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情。
传说硇洲岛古名“石冈洲”,有两只蛙精在雷州湾东南海域作恶,于是观世音咒移五行山的一座山峰,将其压住,变成了今天的硇洲岛。其实,硇洲岛是50万年前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岛屿,整个岛屿都是由玄武岩构成的盾形台地。环岛海岸曲折,礁石密布。东南面有绵亘数公里的海石滩,亦称那晏滩,滩边怪石林立,奇景迷人。
站在那宴海边,银色的沙滩和怪石嶙峋的乱石林,构成了石滩的独特景观。海滩上的石头,大小高矮不一,姿态万千,有的像猛虎下山,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像金猴摘果,有的似山羊饮水,有的似金鸡报晓,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乱石中的秀女像,更是绵上添花,秀女塑像身材苗条,肌肤晶莹雪白,五官端正,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黑宝石般的眼睛凝视大海,充满着关注。
据专家说,那宴海石滩的成片大型柱状玄武岩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为典型的火山玄武岩,其六角柱形的柱状节理,是由于岩浆冷凝收缩而造成的裂缝,最为奇观的是每个冷凝中心发生向三个方向的裂隙,它们之间的夹角约成120°,这样就形成了正六边形柱子。每个柱体直径在50厘米左右,每边长约40厘米,高达1-1.6米左右,整个陡崖像一根柱子挨着一根柱子,排列而成一幅巨大屏风,是自然界极为罕见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