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罐林立、管廊纵横的东海岛上,巴斯夫、中科炼化、宝钢湛江钢铁三大巨头鼎立,机器轰鸣奏响“制造业当家”的强劲乐章;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恒燚一号”巨型智能养殖平台破浪而立,耕海牧渔编织着“蓝色粮仓”的现代图景;昔日偏远的渔村中,红树林与白海豚吸引着八方来客,特色民宿与文旅新业态点亮了村民共富的希望……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来,湛江经开区在陆海之间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城画卷。
经开区硇洲岛宋皇村种植的火龙果。
产业集聚千亿跃升,临港发展势如虹
作为湛江大工业发展的主战场,经开区已形成钢铁、石化、造纸、生物医药、海洋经济五大主导产业,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4项经济指标总量全市第一。
走进东海岛,管道蜿蜒如龙、塔罐耸立如林,巴斯夫与中科炼化比邻而居,共同撑起绿色石化产业的“双龙头”。“以前觉得这么大的项目离我们很遥远,现在不一样了,园区发展起来,我们技术也跟着进步。”一位在中科炼化工作的陈师傅感慨道。随着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核心装置即将迎来投产时刻,以及湛江实华化工、新华粤化工等20多个优质石化及配套项目在园区落地生根,这里已从昔日滩涂蜕变为产值近千亿元的绿色石化高地,2024年实现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936.45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491.3亿元,“工业树”正在这片热土上蓬勃生长。
绿色钢铁产业方面,以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为龙头,现代化大型临海钢铁基地和绿色碳钢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拥有绿色钢铁类项目40个,已投产钢铁产业链企业30家,初步形成了以宝钢湛江、中国中冶、中冶宝钢、宝武清能、申翰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为代表的绿色钢铁产业集群,共同构建起从核心产品到配套服务的产业生态。同时,产业链正持续向下游高价值领域延伸,一个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临港钢铁产业体系正加速成形。2025年上半年,全区实现钢铁产业工业总产值288.95亿元。
在绿色造纸与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动能持续涌动。冠豪高新的涂布白卡纸生产线高速运转,中国纸业南方基地百亿级高端包装新材项目稳步推进。“我们研发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患者生命的守护。”双林生物研发人员的话语中透露着自豪。这家本土成长的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与恒诚制药、吉民药业等企业一起,在细分领域打造出占据全国较高市场份额的产品,展现出经开区产业生态的强大韧性。
向海图强,蓝色动能澎湃
迎着海风,“恒燚一号”养殖平台网箱中的金鲳鱼群欢腾跃动,工作人员轻点控制屏,投喂系统便自动开启。“以前出海全靠经验,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实时监控鱼群、精准投饵。”养殖技术员一边操作系统一边感慨,“这座能抗超强台风的‘海上钢铁城堡’,是名副其实的深海鱼类养殖宝地。”作为目前广东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养殖平台,它的投入使用,为经开区海洋牧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与信息化支撑。
在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研究员正小心翼翼地为鱼苗做检测。“我们联合福建宁德渔业协会技术团队,与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合泰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联合攻关,已经攻克了野生大黄鱼‘出水即死’的难题。”研究人员介绍道,“现在这些‘鱼宝宝’已经适应了深水网箱环境,我们也在加快建设硇洲族大黄鱼产业园。”从南美白对虾良种打破国外垄断,到马友鱼实现全链条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经开区正以“一粒种”激活“整片海”,强化种业体系“硬支撑”。
近年来,经开区继续抢抓海洋牧场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水产种业和装备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一条现代化的海洋经济产业链正加速成形。
海岛焕新颜,家园入画来
崭新的X667县道、东雷高速从家门前通过,经济插上“腾飞翅膀”;牛牯湾故事广为传颂,成为乡村的骄傲;各具特色的文化楼、小公园一一建成,村民们有了“红色基地讲解员”“民宿管理员”等新身份……清晨的西湾村,红树林在晨光中舒展,新修的X667县道如一条纽带,将村庄与远方相连。“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现在平坦宽敞,来红树林拍照的游客都多了。”村民冯伯说。
“我们这儿有红树林,有白海豚,现在各种主题民宿都开起来了!”西湾村刘阿姨指着新改造的海景民宿说道,“房间面朝蔚蓝大海、风景很美,很多游客到这里来赶海。”在经开区,海豚湾、南屏岛、西湾村均是出海观看“海中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最佳点位。近年来,经开区积极推动“红树林+中华白海豚”特色文旅模式,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在革命老区津前社区,红色基因正焕发新的活力。作为渡海先锋营驻地旧址所在地,这里建起了纪念广场与主题雕塑,成为集瞻仰、教育、研学于一体的红色地标。“以前游客来了看看就走,现在能看展览、听讲解,还能买我们的硇洲鲍鱼、火龙果。”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通过“红色教育+文旅产业”的融合模式,2024年这里吸引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土特产销售与餐饮行业同步增长。
走进硇洲镇宋皇村,整洁宽敞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南宋风情的墙绘映入眼帘,古风古韵扑面而来。“以前这里是泥泞土路,杂树杂草遍布,现在巷道整洁、花果飘香!”村民林大姐坐在自家庭院里,边修剪花草边笑着说。近年来,硇洲镇立足实际、挖掘特色,着力打造南宋遗址及美丽村庄精品旅游线路,每年吸引游客超3.2万人次。
从西湾村的红树林步道,到津前社区的红色记忆馆;从宋皇村的南宋风情到遍布全岛的特色民宿,湛江经开区正以一个个“绣花”工程,绣出城乡融合、产城共进的新图景。
党群企同心筑梦,合力绘就新图景
“以前村里喊开会,大家都忙自己的事情。现在不一样了,党员带头干,企业来帮忙,连积分都能当钱花!”兆庆村村民谭大姐笑着说。她口中的变化,正是经开区创新治理模式、破解村庄清洁难题的缩影:兆庆村推行“村民轮值+积分制”,实行户户轮值排班,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参与热情;宋皇村推行“网格化+巷长制”,党员干部带头下沉微网格;民安街道建立“党政领导包片、部门包村、村干部包组、网格员包巷”的“四级责任包保体系”。尽管模式各异,但核心都是通过党建引领,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最末梢,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
企业的深度参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硇洲红’火龙果,果肉饱满,汁水清甜,营养价值高!”直播镜头前,驻硇洲镇帮镇扶村的工作队干部向全国网友推介当地特色水果。“我们不仅帮村里建火龙果基地,还要把品牌打响!”中科炼化以集体名义入股硇洲镇北赛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入建设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田头冷库及田头智慧小站,打造“产业+品牌+消费”帮扶模式,2023年成功把“硇洲火龙果”培育成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近三年,经开区推动中科炼化、宝钢湛江钢铁等155家企业对接帮扶镇村,投入帮扶资金超3600万元,建设108个帮扶项目。
令人欣喜的是,青春力量正在经开区这片热土上涌动。经开区通过“易展翅”“返家乡”等平台,持续开发实习实践岗位,近三年累计提供各类岗位超600个。同时,创新打造“青年夜校”服务品牌,设立固定与移动教学点共16个,开设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等多元化课程,累计培训青年逾2000人次,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
从东海岛上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轰鸣车间,到深海智能养殖平台的操控屏幕;从西湾村红树林畔的休闲步道,到硇洲岛上游客如织的南宋古村——一股百舸争流、向海图强的奋进气息扑面而来。回首三年奋斗路,“百千万工程”已在这片热土上催生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面向未来,这座肩负着“世界级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园”使命的产业新城,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持续推动大工业与大海域优势叠加、大项目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在广东“制造业当家”与“海洋强省”的战略蓝图中,奋力刻写下充满韧性与活力的“经开区坐标”。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