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湛江民间艺术志》序

2007-06-09 09:57 来源:湛江日报稿 作者:邓碧泉
    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在如此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聪明的湛江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开荒拓壤,耕渔织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增添了一朵绚丽的小花。
    湛江地理位置独特。这里地处天南,曾经是百越俚僚人的生存之地。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中原人辗转从河南、福建等地迁入。同时,因为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又是烟瘴蛮荒之地,湛江还成为历朝历代贬官流放之地,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秦观、汤显祖等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重要影响的人物,都曾先后踏足这块土地,或长或短在这里停留。1898年到1945年间,湛江先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为日本侵略者所占。1984年,湛江成为我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就使得湛江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的态势来,既有原始的俚僚文化,也有以福建莆田文化为代表的移民文化,更有大批贬谪文人贤臣带来的中原文化;既有殖民地文化,又有现代文化。泱泱大观,丰富多彩。不同形态的文化在经过长时间“发酵”、激荡、交融之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唐代的陈文玉,清代的陈瑸、  陈昌齐、陈乔森、林召棠、陈兰彬等人,都是独特的湛江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优秀人物。
    作为湛江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湛江民间艺术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艺术特点,都显得相对突出和醒目。据不完全统计,湛江现存的民间艺术就有110多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归纳的七大类民间艺术,在湛江均有分布。如此之众,实在让人惊叹湛江是民间艺术的金矿。
    有相当一段时间,民间艺术一直进不了主流殿堂,被置于社会发展的角落,蒙上厚厚的尘埃,自生自灭。特别是“文革”期间,民间艺术被当作“四旧”、“封资修”加以“扫荡”,几乎遭遇了毁灭性的摧残。改革开放之后,湛江民间艺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民间艺术。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不辞劳苦,潜心致力于整理、挖掘传统文化的工作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近年来,湛江市吹响了建设“文化大市”的号角,民间艺术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批珍贵的文物得到保护,一批濒危的古迹得到修复,一批失传的表演艺术重新被挖掘出来,一批民间团体乘势走出湛江、扬名海内外。湛江民间艺术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湛江醒狮和东海人龙舞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市梅录镇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吴川市吴阳镇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遂溪县被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雷州石狗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雷州市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市的潮溪村、东林村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必须对民间艺术重新定位、重新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继承民间艺术、发展民间艺术,使这笔凝结着世代人民智慧的文化财富、艺术珍品永远流传下去。
    湛江民间艺术产生于民间,盛行于民间,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以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以及旺盛的活力、强大的渗透力,成为世代湛江人民的精神乐园、智慧的沃土。他们通过创造、参与民间艺术活动,把精神气质、审美心理和理想信念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奠定了今天湛江人的精神底蕴、文化根基。翻一翻《雷歌大全》,就会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譬如其中的歌词“唐朝圣旨谁记得,姑娘歌词代代传”,表达了一种相当有深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舞鹰雄的故事是山中动物相斗相争最后又握手言和,流露出浓郁的“和谐社会”的理想。既或是像傩舞这种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湛江人民对于吉祥平安、美好和谐社会图景的向往。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文化娱乐方式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现代大都市里有的卡拉OK、电影、电视、娱乐城等,湛江一应俱全。尽管如此,在湛江的乡村渔寨里,依然活跃着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活动,如雷歌会、曲艺汇演、醒狮表演、花灯会以及年例。这些活动散发着原始、古朴的文化气息。同时,由于湛江传统文化多元态势的特点,又使得这些活动还很得时代风气,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元素,如飘色表演中,除了传统的“天女散花”等,还有“杨利伟上天”等新潮、时尚的内容。如果说主流文化是巍峨的大厦,那么,民间艺术以及以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形式都是“优秀”的,也不是每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完美到没有落后的成分。事实上,由于对外部世界认知的局限,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民间艺术还相当粗疏,泥沙俱下,鱼目混珠。
    因此,从保护、弘扬、光大传统文化精华的角度出发,对民间艺术艺术必须大力改造,去芜取精。湛江的经验就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按照“三贴近”原则,从传统文化内部入手,以“三文”(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便民文化室、举办农民文化节)活动为载体,通过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传统文化自身的活力,促进传统文化内生先进,实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地域文化的具体性的统一,在继承中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事实和考虑,我们开始动手编辑这本《湛江民间艺术志》。先摸清家底,让这些长期生长于民间的艺术珍品走出深闺,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当然,摸清家底的过程,也同时是去芜取精的过程。在编纂的过程中,我们反复研究,确定了三个原则:一是学术性,二是资料性,三是可读性。
    是否能够达到目的,尚祈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是为序。
                2006年9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2025廉江荔枝推介大会签约3亿元
  • 湛江打造全省第一个“小红书村”
  • 湛江港首次完成40万吨级船舶满载掉头靠泊作业
  • 赤坎区纪委监委举办端午廉洁家风教育活动
  • 湛江一中麻章附属学校: “三习惯”伴成长  红五月启新航
  • 广东海洋大学女篮再夺全国冠军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1. 1 雷州白沙镇官茂村8旬夫妇捐款300万元修路0
  2. 2 廉江百岁老人肖保春:岁月沉淀下的长寿密码与优良家风0
  3. 3 百岁老人沈少芳:她是全村人人疼爱的“村宝”0
  4. 4 双舰破浪!湛江湾实验室自主研制养殖重器筑梦“深蓝粮仓”0
  5. 5 历史性突破!湛江市剧协选送参赛的三位新秀获奖啦!0
  6. 6 79名教师竞逐讲台 以赛促教赋能职教发展——我市举办第五届湛江市中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决赛0
  7. 7 吴川101岁寿星彭惠珍:乐观豁达度岁月 四世同堂家韵长0
  8. 8 湛江一中麻章附属学校: “三习惯”伴成长  红五月启新航0
  9. 9 2025湛江油画人体写生作品展举行0
  10. 10 368名运河卫士清漂守护粤西“大水缸”——市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开展鹤地水库清漂专项行动0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