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吴川人性格的文化诠释:谦让进取育后人

2011-04-26 17:30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欧锷

谦让进取的文化基因

大海,容纳百川;大江,汇流成河。吴川面江临海,海浪勇猛,江波温柔。鉴南平原的积淀,尖山敦实的依托,文物丰富灿烂,文化深厚发达,代代绵延。广大黎民一生,孜孜追求文化。

——办学陶冶民众,立身修德育人。当三国尽归司马懿后,他的部属王浚在吴川的博铺建成了茂山书院,开展教化南蛮民众。历史穿越隋唐,北宋进士出身的将军吴金保在吴阳上郭村设立延陵私塾(读书楼)。举人李凌云在吴阳李屋巷建成极浦亭,讲学授业。元代在县城吴阳设立县学教育机构学宫,也称孔庙,选择优秀士子,读经科考。明代清代的江阳书院、梅坡书院,均有名气,讲经书,习八股,朗朗读书声,送走斑驳的岁月,迎来崭新的世纪。

改革开放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办学教化最有声誉的是黄坡镇林屋村,这是一条全国文明村。集体花了3000万元,兴建林屋中学、改建扩大小学,建设高档幼儿园。2000多人的村庄,拥有从幼儿到高中教育的良好环境,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远赴异域读书学艺、谋生创业。吴川人的先辈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也是如此这般教育后人,这是循规蹈矩的讲授国粹。到了清代同治年间,邑人翰林出身的陈兰彬,以留美学生监督的身份,带领首批幼童赴美国留学,接受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教育。对乡人远赴异域读书学艺、谋生创业,是良好的开端,极大的鼓动。

读书获取功名,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青云梯。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吴川人才辈出。出了粤西惟一的状元林召棠,出了18名进士,出了150名举人。他们多数人的归宿,是从教育人。从古到今,吴川读书习文之风,在鉴江两岸的城乡村庄,开出了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长岐镇郑山村的李朱,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后留学澳洲。随后,该村有30多名学子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法等国家的名牌大学。

解放后,吴川文化人有成就的代表可多了,如担任国家外事办公室主任的刘华秋、航天科学家吴信才、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康景轩、一代岭南画派大师欧豪年、中国著名作家肖文苑……改革开放,读书成才的乡人更是难以计数,莘莘学子,在不同的岗位上奋进,为吴川人争光。

——在夹缝中找出路,敢为人先。厚实的文化底蕴,使吴川人具有睿智的洞察力,善于分析疑惑,在夹缝中找出路,大胆敢为人先,在农村中被称为“能人”。他们多是有较高文化者、或是基层干部、或是有过硬技能、或是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且和“上头”有较多的联系。那些符合群众利益,但为上头不欢迎的事,别人不敢干,他们干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川农村的工副业蓬勃发展,出现“村村点火,队队冒烟”,虽然被批判为“农业学大庆(应为农业学大寨)”,也无法剿灭。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满园春色关不住。

1975年塘尾镇的边坡村,在万马齐喑时,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按产计酬的责任制。用后来的话说——就是分田到户。80年代初,吴川人创出了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的“四个轮子”互动的“吴川模式”,成为广东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面鲜红的旗帜。

吴川人敢于创新,是用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去探索社会的发展。吴川地少人多,自然灾害频繁,但传统的工副业基础较好。只有把工副业发展起来,群众才能走出贫穷的阴影。这种思维,是符合伟人邓小平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策谋,故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积极响应。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那些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外出务工经商者,多是上面提及的“能人”。他们敢于离开熟悉的家乡,到陌生的城市创业,丰富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很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又因来自科举状元林召棠的故里,清代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的家乡,也令人刮目相看,在取胜的砝码上,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吴川亮丽的文化名片,确让外出人员得益,多数事业有成,出现一批企业家、老板。

12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奥运冠军何冲点赞湛江国际潜水大赛:体育赛事成认识湛江新窗口
  • 冠军“回家”!王伟莹、郑钧之重返湛江市海滨游泳场
  • 编程驭海,以技逐浪 各地选手竞逐海洋智慧养殖新高度
  • 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赛点召开赛前全体会议
  • 省超联赛半决赛首回合大战:比赛精彩刺激 球迷宛如过节
  • 深耕蓝色沃土 向海图强谱新篇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