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天然产地——
繁殖海湾被 2800亩稻田取代
“自从1975年围海造田塞低埇后,芷寮蟹就几乎绝迹了。”告别了潘老板,记者一行在限口村委会干部的联系下,找到了对芷寮蟹的存灭较为了解的芷寮村委会干部林瑞沂。
林瑞沂带记者来到临村的鉴江出海口。记者极目远望,除了眼前一条排洪河水静静流淌,远处就是一片广阔的田野,约有2800亩,稻苗青葱。“鼎鼎大名的芷寮蟹早年就主产于此。不过, 自从1975年围海造田塞低埇后,芷寮蟹就几乎绝迹了。”林瑞沂指着远处的一道长埇,遗憾地对记者说。
“芷寮蟹鲜、香、脆。味道可美了!小时候我经常在这里捉蟹,可惜现在已经成了一种记忆。”林瑞沂说。从林瑞沂等人的介绍中,记者得知,芷寮蟹因其产于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蟹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这种螃蟹的肉质极其鲜美,并有特有的“顶角膏”。打开芷寮蟹的蟹壳,可见一层蛋黄色的蟹膏覆盖在雪白的蟹肉上。煮熟后,蟹肉雪白,蟹膏金黄,入口,鲜美嫩滑,回味无穷。秋后之蟹,不但长得肥大,硬壳底下还会长出一层软壳,不但蟹肉蟹黄味美可口,那层软壳更令人百吃不厌。
年约六旬的林瑞沂回忆,在围海造田之前,鉴江出海口一带由于咸淡水交界,水中浮游生物多,养分足,除芷寮蟹外,还有沙螺、虾蛋、禾虫等各类生物,一年四季吃到厌!早年这里是个渔港,有1000多条疍家船泊在这里,一到晚上各船挂起警示的“围尾灯”,号称“万家灯火”,蔚为壮观!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芷寮港曾是唐宋至民国近千年间的我国南方大港,停泊来自海内外的船只不下千艘,帆樯数里。县志记载:“此地富庶曾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银赤坎”之说。清雍正版的《吴川县志》载:“芷寮为海口市泊所集,每岁三月后,福、潮商艘咸泊于此……”
“遗憾的是,1975年地方政府决定围海造田,筑了这道1500米长的低埇,每到涨潮时候,海潮无法进来,导致生物链断裂,各类生物就渐渐绝迹了。”林瑞沂惋惜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