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徐闻那练村民自建历史文物馆

2013-03-26 09:48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刘卫

明朝以来出了8名进士,9个举人,贡生近百个,村民骆大星是湛江一中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至今村中宋、明、清建筑历历可见,一些保存完整。那练村在徐闻县历代声名显赫,拥有这样历史的村庄在湛江地区也不多见。

老人旁边就是义田碑,记录了徐闻最早助学奖学义举。

如今的那练村显得沉寂,跟徐闻很多农村无异。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发愤读书,去年,那练村村民自筹资金启动那练历史文物馆建设,历史馆已基本完成建设,文物馆争取年内完成建设。这也成为徐闻首个村级历史文物馆。

900年村史人才辈出

那练村历史之悠久在徐闻县少见。这要追溯到宋朝。南宋举人骆福源光宗绍熙三年(1193年)出任徐闻县教渝,年迈退休后选择一个面朝海湾三面环山的地方定居下来,这就是那练村的由来。

据记载,那练村通过科举入仕者达五六十人,出过广东巡抚、都察院佥都御史、中官给事郎、太子中书舍人、翰林院较书郎等重臣和大吏。明朝那练村民骆效忠官至广西玉林知州、后升任中宪大夫、崇荣左史,被明神宗皇帝赐“启沃良臣”美誉,明崇祯帝专门为他建“登科坊”作为纪念。“登科坊”位于徐城西门,后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记录徐闻最早助奖学义举

义田碑至今保存完整,它记录了徐闻最早助学奖学义举。明朝名臣骆效忠告老还乡,回到那练村,为了激励族人出人头地,拿出三十亩田地用来资助、奖励那些勤奋读书获取功名的骆家子弟。在骆效忠的效仿下,从那练村走出取得功名的骆家子弟发达不忘故里,均慷慨捐出田地给村里助学奖学,那练村发愤读书获取功名之风由此形成,并蔚然成势。

义田碑记录了那练村历代为村中奖学助学捐出田地的族人姓名及所捐田地面积。

走出多个名牌大学生

那练村村民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中叶。在上世纪10年代,村民骆鸣鸾考上北京大学,为徐闻首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学生。上世纪50年代,村民骆大星从湛江一中考上清华大学,是湛江一中首位考上清华大学的学子,后参加了“两弹一艇”的研究,是我国国防军工业专家,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为国家国防事业建设做出了贡献。村民骆大章是我国有名的教育家,从事水泵设计、研究工作,他领导的教研室研制的离心泵水力模型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级离心泵更新换代工作,水泵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WB型微型泵系列水泵性能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全国22个省市多家工厂生产,获机械部科研成果二等奖。1983年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新闻单位联合表彰11位全国先进工作者时,骆大章被誉为“献身农业科技事业的优秀代表”,在北京各大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其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农牧渔业部“先进教师”、北京市“体育工作先进校长”。

如今那练村民遍及国内外,骆英是德国华人华侨总会会长,骆汝湘、骆建国是美国农业学家,骆贤任是泰国华侨富商。

建历史文物馆教育后人

那练村在近半个世纪中沉寂了下来。去年,骆氏族人决定自筹资金,利用撤并后遗留下来的那练小学学校教室,建设那练村历史文物馆。该项工作去年筹划并启动,今年年初历史馆基本完成建设,内容包括那练村由来,那练村人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及入仕情况,在历史上有影响的那练村民生平事迹及现在活跃在国内外的骆家子弟概况等。文物馆正在建设中。如今,在那练村,历史文物随处可见,明清建筑保存完整,宋朝古井几无破坏,义田碑、千人墓碑等还在,建于宋朝的骆福源墓更是完好无缺,这不但是那练村的财富,也是徐闻县的宝贵历史财富。

村民介绍,今后每到学校开学,那练村学子首节课就在历史文物馆上,旨在让年轻一代接受教育,铭记历史,发愤学习,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技能照亮前程”,湛江多措并举深耕技能人才沃土
  • 温厚徐闻人:台风停航,车滞人心暖
  • 雷剧《苏子与罗湖》将公演
  • 童心系国防,共筑中国梦
  • 全民健身潮涌湛江 全运盛事点“靓”港城
  • 双节狂欢 就在霞山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