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冷库,一辆辆大货车正在装载北上的蔬果。
近日,本报“千里追菜”系列报道相继出街,引起湛江市农业部门和经销商的高度重视。 湛江农产品应如何突破借用包装销售的困局,进一步扩大湛江北运菜的市场,并提升湛江北运菜的品牌效应?日前,湛江市农业局特别约谈了本报记者和我市经营北运菜的多家企业,就如何破局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读感受——
晚报“千里追菜”报道很有战略性
每年湛江有300万吨北运菜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本报两组记者分赴湖南长沙和江西南昌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每年10到12月这三个月中,超过八成的辣椒来自湛江;同时,湛江北运菜在江西的市场也十分稳固,整个江西省每年半数时间都需依赖“湛江菜”。
尽管湛江北运菜市场占用率如此之大,又兼有品相好、供应量大等种种优势,但当记者向受访人员提及“湛江菜”时,却鲜有人知。这是由于缺少品牌意识,长期套用海南包装销售导致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这是湛江北运菜的硬伤!湛江晚报的报道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很深入、很精彩,而且很有战略性!”7日上午,访谈一开始,湛江市农业局梁孟明副局长就对晚报“千里追菜”系列报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梁孟明认为,作为湛江的本土媒体,湛江晚报能将新闻视角聚焦到北运菜上,且通过深入一线实地采访和调查,带回了湛江北运菜在外销市场的大量数据和销区对湛江北运菜的建议,十分难能可贵,体现了湛江晚报极高的社会责任感。
湛江市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陈继谦会长认真读完了“千里追菜”系列报道后说,湛江是一个农业大市,北运菜供应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数一数二,然而一直存在没有品牌经营意识、竞争力不强的缺陷,湛江晚报如能通过持续报道推动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湛江来说将是一件大好事,更是探索我市农产品发展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