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天安门毛泽东追悼大会揭秘:3千人当场"悲痛"昏厥

2014-02-07 15:28 来源:南方网 作者:冯海群

    天安门毛泽东追悼大会揭秘:3千人当场"悲痛"昏厥

    核心提示: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病逝,9月18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大会,百万人站满广场。在开始播放哀乐、全场默哀肃立后的二三十分钟内,不同方队的3200多名参加者因“心情万分悲痛”突然昏厥,先后晕倒虚脱在地,队形大乱,引发现场一片混乱和紧张。

    一天晕倒39人

    9月11、12日以后在吊唁大厅发生的病号人数有上升的趋势,一些老弱病人禁受不住场面的刺激而在现场出现休克、冠心病的症状,都加重医疗点的工作劳累程度,大夫护士每天值班需16个小时以上。

    这两天,广大干部群众瞻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慈祥遗容,因极度悲痛而晕倒39人,休克一人,治疗2375人。经医疗点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都很快恢复了正常,随队伍返回单位。(见1976年9月12日《卫生保健简报》第四期手写稿)

    今天(9月12日)参加吊唁的群众队伍中发病的有2450人,其中九人病情较重,休克四人,虚脱三人,晕倒一人,冠心病急性发作一人,经过积极抢救均恢复正常。(见1976年9月13日《卫生保健简报》第五期手写稿)

    今天(9月13日)人大会堂内外各医疗点治疗675人,其中留诊观察30人,晕倒12人,冠心病5人。北京市一商局政工组组长郭书印同志,瞻仰伟大领袖毛主席遗容后,走出大厅后突然抽搐、痰堵,面色青紫,神志不清,经医生检查血压220、130水银柱,立即注射硫酸镁、针刺、吸氧、吸痰等急救处理后苏醒过来,内服安定片后送到北京医院急诊室继续观察治疗。(见1976年9月14日《卫生保健简报》第六期手写稿)

    据9月17日晚上统计,从10日到17日吊唁期间,大会堂内共治疗398人,大会堂外天安门广场共治疗8431人,巡诊6984人,合计15813人。一万五千多人在吊唁大厅内外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状,体现出中国民众对最高领袖去世的悲恸程度和承受不住的精神打击。这么大的治疗量确是事先无法料到的,居然就靠三十多位大夫护士当场处置而圆满解决,在医学治疗史上也属一种特例。

    医务工作者受到表扬

    卫生保健组用“工作认真,积极负责,坚守岗位”这几句话来称赞参加吊唁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在人大会堂外边,在露天作业的大夫们有时冒着炎热的天气,有时还要顶着大雨,随叫随到,来回给出现不适症状的病人送药品。身为卫生部主管领导,刘湘屏、黄树则他们看到后感慨良多,几次使用了政治性言语来表述,激动得有些前后语不搭:“医务工作者都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这种积极精神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

    那几天数百名建筑工人夜以继日,正在天安门城楼前紧急搭建吊唁大会的主席台。人大会堂外边四个医疗点的值夜班大夫主动到工地进行巡回医疗,送去红糖姜水,并参加搭架子的劳动。9月15日《卫生保健简报》第七期记载这样一段短对话:“工人同志说,‘我们看到你们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受感动。’医务人员说,‘这是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结果啊。’”这是最典型的1970年代政治用语,说者流露自然,用在毛泽东时代结束的时刻也是恰如其分的。

    每日十万多人来到灵堂大厅瞻仰遗容,空气流通不畅,气味难免混杂。头两天仅由人民大会堂医务室负责大厅简易消毒一次,9月12日吊唁结束后采用点燃消毒香的办法,但仍无法解决空气混浊的问题。13日凌晨,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来人在北大厅东西两侧进行空气采样检菌,化验后发现并没有致病菌,杂菌数都不超过五十。这表明北大厅的空气尚属洁净,这让提心吊胆的相关领导松了一口气。

    广场医疗站

    紧接着的工作是18日下午三时天安门广场百万人追悼大会的繁杂事宜,实际上在9月11日卫生保健组和市卫生局就已经拟定出完整的《天安门广场追悼大会医疗救护站救护工作方案》,并获治丧领导机构批准。在方案中,拟建立医疗救护站34个,西至西单北大街,东至东单北大街,但重点还是放在天安门广场内。从东西标语塔至人民英雄纪念碑左右两侧共设14个医疗救护站,每个站设六名医务人员,其中三名医生三名护士、一名司机,由各单位自带救护车一辆。方案中明确规定,各救护站由所在医院的一名领导带队,负全部政治责任。

    医疗救护工作总指挥站设在天安门红西四观礼台下,配备一辆机动车来回巡视应急。下设六个分指挥站,分别设立在公安部门口、历史博物馆西门、人大会堂东门、二十八中学门前、南池子南口东侧、原工会大楼门前,具体负责相近的几个救护站的联系工作。

    有趣的是,依照多年天安门广场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各医疗救护站多以灯杆为建站标志。譬如,马克思像后36号灯杆为人民医院救护站、列宁像后9号灯杆为积水潭医院、人大会堂西北角2号灯杆下为北医一院、人大会堂南门前14号灯杆下为北医三院、历史博物馆西北角前35号灯杆下为第六医院、二十八中门前115号灯杆下为儿童医院、方巾巷南口西侧16号灯杆下为日坛医院、南长街南口东侧62号灯杆下为复兴医院等等,灯杆醒目易找,也便于划分各自的主管区域。其它还如东、西两个标语塔,纪念碑东、西侧南北草坪也作为设站的重要标志。

    各医疗站只备有一些急救药品及一般常见的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和中暑的中西医药品,再则是两张行军床、折叠床及担架,条件稍好的医院还能带上一部半导体心电图机、一两个氧气袋及保护药品的冰桶。这些就是当年北京所能具备的最好的急救家当,显示医疗条件的简陋和落后。为应对副主席台上中央领导的紧急情况,在西观礼台下也只是设几张简易病床,别无其他先进的抢救设备,由友谊医院机动小分队负责。

    为备急需,卫生保健组还特意在友谊、朝阳、首都、北京、阜外等医院各设几张干部病床,并让其他综合医院有意腾空普通病床十几张,准备接受较重的病人。

    三千人突然昏厥

    追悼大会之前,中央治丧办公室负责人之一、中央组织部部长郭玉峰再三强调要注意安全保卫工作,要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卫生保健组随之要求各接受任务单位,要党委领导挂帅,办好学习班,选好医务人员,并做好政治审查工作,保证不出医疗事故。

    中央治丧委员会办公室事前向各单位下发了《群众参加追悼大会注意事项》,同样要求严格审查参加者的政治面貌,登记名单,指定负责人带队。再三强调:“要提高革命警惕,防止阶级敌人破坏和捣乱。”并规定所有人员一律不准带包,会前30分钟要列队肃立,不能随便走动。而各医疗点则要在当日上午8点30分以前进驻规定位置,并各人自带一份午饭。

    为防止失误,卫生保健组在9月16日晚上还提前演练一遍,35个医疗救护点的全体医务人员准时到达工作岗位,熟悉所在区域的情况。

    追悼大会准时在9月18日下午三时举行,百万人站满了广场,气氛肃穆凝重。在开始播放哀乐、全场默哀肃立后的短短二三十分钟内,不同方队的三千二百多名参加者因“心情万分悲痛”而突然昏厥,先后晕倒虚脱在地,队形大乱,引发现场一片混乱和紧张。值勤的首都工人民兵和民警来回穿梭,手忙脚乱地把病人抬送到医疗点,历史博物馆西门一带的六个医疗点一下子集中了八百多名昏厥病人,三百多名病人也送到新华门医疗点。

123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奥运冠军何冲点赞湛江国际潜水大赛:体育赛事成认识湛江新窗口
  • 冠军“回家”!王伟莹、郑钧之重返湛江市海滨游泳场
  • 编程驭海,以技逐浪 各地选手竞逐海洋智慧养殖新高度
  • 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赛点召开赛前全体会议
  • 省超联赛半决赛首回合大战:比赛精彩刺激 球迷宛如过节
  • 深耕蓝色沃土 向海图强谱新篇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