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2013年9月,吴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招励代表吴川市在CCTV7北京演播大厅捧回了“魅力新农村全国十佳县(市)”的奖杯。中央电视台、央视网、人民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湛江日报各级主流媒体先后作了报道,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吴川百万人民精神振奋,为之欢欣鼓舞。去年,吴川市参加全国电视艺术家协会、CCTV7联合主办的“魅力新农村”评选活动,吴川以独特的文化艺术之美,从全国500多个参评的县、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魅力新农村全国十佳县(市)”的殊荣。这座沉甸甸的奖杯,是对吴川文化艺术的概括和肯定。不仅如此,2014年春节,吴川的年俗文化走进CCTV7的农民春晚节目——“全国农民大联欢”大型文艺晚会;2013年中秋,CCTV7推出吴川月饼文化专题报道;2012年4月,CCTV4《远方的家——沿海行》以25分钟的容量专题报道吴川民间文化艺术;1992、1997吴川飘色先后二次赴京参加央视春晚。此外,人民日报等央媒多次对吴川文化艺术进行宣传报道,向全国人民展示吴川的民间文化艺术风采。
那么,吴川的文化艺术究竟有多美,自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吴川飘色演绎飞舞的神话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吴川民间艺术以其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技艺精湛而闻名遐迩。尤其是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飘色,塑造人物飘然欲飞,惊险神奇,以其高、精、险、奇、巧,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的隐蔽艺术”,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2008年,吴川飘色正式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谓飘色,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飘色人物一般由3至10岁左右的儿童上板乔装打扮,现时飘色由过去的一板一层飘发展到一板两层或三层。
飘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的。其人物形象,是按照戏剧中的人物来设计和装扮的,在空中飘动的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着一根缨枪或剑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还踏着活生生的动物(如公鸡、白鸽、鲤鱼、金鱼等)在行进间手舞足蹈,色板上一个个神采飞扬、飘然而立的人物,腾云驾雾似的,给予人们一种神秘感。《唐僧取经》中姿态神韵各异的师徒四人,逼真如亲临;清纯脱俗的“碧波仙子”,引来观众惊羡的目光;《白蛇传》中的许仙娘子丰姿绰约,她抱着的小孩在空中撒尿的情景,赢得观众如雷鸣似涛啸般的喝彩声……一板飘色,恰似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演着一幕精彩的剧目或故事。
飘色超乎一般想象的艺术造型与技艺对年轻人吸引甚大,所到之处,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相比之下,许多地方都有各种传统的戏剧上演,但并没有吸引多少年轻人的眼球。而具有浓厚岭南民间艺术风格的飘色巡游,每次都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蜂拥围观。吴川飘色正以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既可以再现古代民间传说的场景,也可以承载诸多的现代题材,或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表达时代精神,而且制作过程中考究的工艺以及文化艺术脉络还延伸诸多领域。以此,可以引发年轻一代对其造型艺术乃至作品背后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培养有志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血脉的新一代。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在吴川,飘色创作、制作的能工巧匠过千人,其中能独当一面的师傅约百多人,老艺人传帮带,新人辈出,代代相传。
吴川飘色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正月十六、十七日的吴川飘色大巡游队伍长达数里,场面壮观,令观众大饱眼福,叹为观止。并影响到吴川周边地区,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地区飘色的创作和表演水平的提高。
吴川飘色曾多次应邀到北京、香港、新加坡、广州、海南、云南、四川、中山、江门、深圳等地展演,屡获殊荣。比较突出的有:1992、1997年先后二次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获金奖;2006年10月参加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表演赛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十佳入围奖创新奖;2007年7月应邀参加香港特区“共成长、共理想、庆回归十周年”大巡游活动;2008年8月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获金、银奖各1个;2009年5月“吴川飘色”作为广东省唯一非遗项目代表被省文化厅选派到成都参加“第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09年9月参加香港“六十华诞大巡游”活动;2010年6月参加香港主题为“庆祖国回归十三周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巡游;2011年到东莞市参加“2011茶山茶国游会”;2014年参加新加坡妆艺大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