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粤剧登上国际舞台
南派粤剧是指广东西南部的高、雷、廉、琼下四府流行的粤剧流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粗犷朴实、勇武刚烈的风格著称,其“吊辫”、“过山”、“吐血”、“三上吊”、“踩跷”、“甩发”、“高台椅功”等南派武功,技巧卓绝,深受观众赞赏。
吴川是南派粤剧的发源地。南派粤剧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流派发展至今,能完整地保留南派粤剧“表忠”、“大战”、“收状”、“闹殿”等传统排场和“双照镜”、“飞越照镜”等特技表演的仅吴川粤剧团一家。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国家申遗办组织摄制组专程到吴川,摄录吴川粤剧“南派”艺术,为粤剧申报“世遗”采集素材。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粤剧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川粤剧南派艺术是其中精品内容之一。2011年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川南派粤剧根基深厚,早就名扬四海。1990年,吴川粤剧《草莽英风》在羊城国际粤剧节优秀剧目夺冠群雄;2000年10月,吴川粤剧团编导的南派传统剧目《双雄闹殿》参加第三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倾倒羊城和香港数万观众;2002年8月,吴川粤剧团应邀赴香港大会堂、荃湾大会堂演出《搜宝镜》、《草莽英风》、《双雄闹殿》等剧目,港媒《大公报》、《文汇报》、《明报》、《星岛日报》均作为专题报道,称吴川南派艺术“艺醉香江”;而最近的两届粤剧艺术节和两度赴新加坡演出,更使吴川南派粤剧声名远扬。
吴川是“粤剧之乡”。“村村做大戏(粤剧),处处锣鼓响”。吴川城乡居民历来有酷爱看粤剧的传统和习性。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时,在城中的街头巷尾,乡村的屋前树下,大大小小曲艺社,纷纷粉墨登场。男女老少均在敲锣打鼓声中,哼上最拿手的粤剧曲段,其乐融融,而粤剧专业人士,其数量之多,素质水平之高,更是星罗棋布,比比皆是。
吴川粤剧长盛不衰。当前国内戏曲市场渐渐滑向低潮,许多地方正处于“风雨飘摇、山穷水尽”的状态时,吴川却年年“柳暗花明”,每年均有100个以上文艺团体前来展演。吴川城乡年例期长,演出点多,逢年过节,年例习俗,喜庆佳期,请粤剧唱大戏成为期间最常见最隆重的节目。据统计,全年1529条自然村,近七成村庄组织演出,场次达3000场,戏金2500多万元,观众达500万人次,可以说,吴川是“两广”粤剧团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和“主战场”。
从1990年起,吴川每年都举行“春班”订戏会,至今已是第23届。2012、2013年,吴川改会为节,举办了两届粤剧艺术节。丁凡、欧凯明、蒋文端、曾小敏、梁素梅、黎骏声、陈韵红、孙叶鸿、黄伟坤等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及粤、港、澳、桂、琼等地100多名文武生、花旦同台献艺,成为我省粤剧界颇具特色、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盛会。
更难得的是,除了本土粤剧名家外,粤剧节还吸引了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地的演员参加。除此之外,2008、2012年,吴川市粤剧团两度赴新加坡演出,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吴川粤剧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被海内外人士所认同。红线女对吴川南派粤剧高度评价,曾多次会见吴川粤剧演员并为吴川粤剧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