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为留住稻香 廉江老农“拾荒”十年

2016-04-14 10:43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曹龙彬 通讯员李文静 肖挺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用著名诗人艾青这句话来形容廉江老农黄月明,应该再适合不过了。

今年67岁的黄月明,原本在外面干得风生水起。2004年,他却突然“杀”回家乡,“捡”来十多亩村民不愿耕种的水稻田进行耕种,原因竟是“看见田地没有好好利用怪可惜的”。10多年来,在探寻科学种田的路上,“倔老头”黄月明有信念、有挫折,更有希冀。

在廉江市塘蓬镇塘蓬村,黄月明驾驶着微型耕田机,在田地里忙碌耕作。记者 刘冀城 摄

对土地爱得深沉

眼下,正是插秧农忙时节,相比别处田间地头的繁忙景象,廉江市塘蓬镇塘蓬村的田地似乎显得有点冷清。远处是连绵的青山和高大的发电风车,近处是一大片农田,却只有黄月明在忙碌着。他一个人驾驶着微型耕田机,在水田里来回穿梭,点缀了“最美人间四月天”。

黄月明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就外出打拼,那时候其家乡的水田还是处处稻米香,直到2004年回乡时,才发现不少村民都不愿种田了。“从那以后,我再没心思出去工作了,决定留乡从事农业。其实我骨子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农民,耕田才是我的本职工作。”当年已经55岁的黄月明一干就是10多年,从耕作十几亩地开始,继续找别人不愿耕种的田地,现在已经扩大到120多亩,其中90%是别人不愿意耕种的田地。

“即使一个人耕100亩的地,纯收入每月也不超过4000元,所以很多人宁愿入厂打工也不愿意耕田。”黄月明说,农民并不怕耕田辛苦,但因为化肥、人工等方面的投入很大,即使在没有天灾,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也改变不了高成本低收入的困境,耕田赚不到钱是导致大量农民不愿耕种的主要原因。

虽然清楚地知道耕田不如外出打工赚的钱多,但黄月明还是心甘情愿地坚持了下来。1949年出生的他,小时候经历过三年饥荒时期,“无粮食吃,一餐吃不到2两米,饿得路都走不动。”那段刻骨铭心的挨饿经历,让他十分珍惜粮食,也对养活他的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和感恩,“见到每亩年产粮量可达千斤的良田得不到赏识,既可惜又心疼。”

出于对土地的那份深厚感情,黄月明放弃在海南的优越生活,计划在家乡的土地上作一番大作为。他自信地说:“耕田最光荣了,一来劳动可以锻炼身体,我一年四季连感冒都很少,身体健康本来就很值钱了;二来又可以种出粮食,粮食又可卖钱,扩大种植面积,利用农机耕种减少人力成本,耕田还是有钱可赚的。”

123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广州湾大道情侣码头预计国庆假期期间对外开放
  • 霞山交警逆风而行 扶栏清障护民安
  • 环卫工人清理城市垃圾
  • 攀岩夺冠 喜不自禁
  • 风高浪急
  • 吴川:转移群众3213人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