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廉江市塘蓬镇塘蓬村,黄月明驾驶着微型耕田机,来回地在水田里忙碌着。 记者 刘冀城 摄
推进现代化耕作
一开始黄月明使用的是传统的牛耕,一人一牛一天辛苦下来最多耕2亩地。过了两年,看到有人买了农机代替牛耕,一天轻轻松松就耕作十多亩地,于是他也买来微型打田机。机器加足油可以工作一整天,而牛工作两小时就要休息吃草,于是黄月明把牛给卖了。由于农机购置有补贴优惠政策,他又陆续添置了多台打田机、收割机,借助机器的力量,极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一个人耕种几十亩地也不在话下。
3年前,市农机局给予每镇一台国产插秧机,因为黄月明把别人不愿耕种的地拿来耕种,全镇就数他耕的地多,镇里就把这台机器给了他。有新农机的帮助,耕作如虎添翼,黄月明在本村耕有30多亩地,去年又从邻村找了80多亩地来耕。
因为得到群众的拥护,黄月明高票当选为塘蓬村的村民小组长,还负责其他几条自然村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在当地还是有一定的威望。当他看到有农民不愿耕种田地的,他就联系农田主,那些人都是免费给他耕种,不收一分钱的租金。虽然得到众人的支持,家人却反对他种田,怕他累坏身体。
然而,最大的阻力还不是家人的反对,而是农机的老旧和欠缺。记者日前在黄月明的老屋里看到,屋内被插秧机、收割机占满了地方,打田机没位置放了,就在新屋外搭个木棚摆放。“机器不能淋雨,要放在屋里保护好,以前还怕人偷,晚上还专门安排人看护。”就算黄月明精心养护农机,还是避免不了机器变得残旧。那台插秧机因为零件坏了,又没有零件更换,只能放在老屋最里面,收割机多处生锈,最多再工作2年就要报废了。
塘蓬镇的农田小块而狭窄,因而没有农机租赁,都是靠个人购买。而且因为没有烘干机,遇上雨天,当地农民甚至要连夜送稻谷到安铺镇烘干。黄月明表示,如果有资金的扶持,他希望可以全部更新老旧的机器,还要添加一台烘干机。如果可以实现的话,他认为可耕400多亩地,干到80岁。对于黄月明,南充村党支部书记黄俊忠也是大为赞赏:“很难得的一个人,希望有关部门帮扶他更新农机,让他带动更多农民种田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