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高龄
打扫人生的“战场”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节选自《我们仨》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钱钟书这才溘然长逝,杨绛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全家福(资料图)
在丧夫丧女之痛缓过来之后,杨绛以92岁高龄重新开始创作,她在打扫他们一家人生的“战场”。
杨绛首先完成了女儿的心愿。女儿钱瑗生前一直想写一部反映他们一家生活的书,并且已经拟好了目录,可惜因为英年早逝,心愿未及完成,2003年,杨绛的《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杨绛说:“我们仨失散了,留下我独自打扫现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96岁高龄时,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以及自己对世事的理解和洞察,这本书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此外,她还整理了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这些书稿由于年代久远和颠沛流离,很多纸张已经发黄发脆,且多达7万余页,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还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胡真才曾透露,杨绛先生把她和钱钟书的稿费全部捐出,用于建立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至今已有15年,“每年出版社都会直接将稿费寄往清华大学,现已累计超过2000万,受到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达数百位。”
清华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曾在奖学金颁奖仪式上说:“我们都需要深思,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做学问,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来不得半点花哨。”
“好读书”奖学金是用钱钟书、杨绛夫妇2001年上半年所获72万元稿酬现金以及以后出版的所有作品报酬设立的。在2011年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捐赠仪式上,杨绛说了三句话:“在1995年钱钟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好读书”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也是联结两人情缘的一条红线。当年,杨绛先生一进清华就同“二书”结缘: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她现在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