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粤西大地,中医药文化如老榕盘根,深扎沃土,生生不息。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自1958年建院以来,六十七载悬壶济世,以仁心仁术守护一方健康。这里不仅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更是岭南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湛江首创名中医工作室传承中医药人才模式,拥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协作单位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8个,以及多个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一代代中医人在这里将岐黄薪火相传。
而在湛江这片沃土上,骨伤科的故事尤为厚重。该院以传统中医手法为根基,成立骨伤研究所、湛江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病专业委员会,让古老的正骨智慧在现代医学中焕发光彩。在这传承的脉络中,招仕富的名字格外醒目——这位全国中医正骨整脊推拿优秀人才、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以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将中医正骨的“手摸心会”化为无数患者的康复奇迹。他的故事,正是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守正创新”精神的生动注脚。
广东省名中医招仕富在24小时正骨门诊内为患者正骨治疗。
一招正骨解沉疴:独创“招氏整脊”妙手回春
招仕富独创的“招氏平衡整脊法”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光芒。这套融合岭南伤科精髓与当代医学理念的独特疗法,让无数饱受脊柱疾病折磨的患者重获新生。
出身中医世家的招仕富,自幼浸润在中医药文化中。1974年,18岁的他背着药箱行走在乡间小道,这段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民间疾苦,也奠定了他“医者仁心”的从医理念。1980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他婉拒留广州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湛江,先后拜师毕健民、谢宗荫、周俊德等岭南名医,潜心研习传统正骨手法。
在临床实践中,招仕富敏锐地发现传统正骨技术的局限性。经过多年探索,他依据中医强调的“阴阳平衡”“经络平衡”等理论,创新提出“整体平衡”理论,将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脊柱生物力学相结合,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招氏平衡整脊法”。这套手法的精髓在于: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调整脊柱动静力学平衡,配合针灸、药物等综合治疗,达到“筋骨并重、标本兼治”,以此提高临床疗效。
1990年,招仕富在北京深造期间,先后拜师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的名家尚天裕、盂和、孙树椿、周卫等,系统学习了古法正骨整脊技术、现代外固定支架疗法以及骨科生物力学新理论新进展。这段求学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中医发展必须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道路。他将这些先进理念融入自己的研究,使“招氏平衡整脊法”日臻完善。
招仕富在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的理念。他和同仁创建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与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联合病房,开展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研究。这种开拓性的临床研究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微创手术模式,由原无创无血疗法到微创有血手术治疗,运用外固定支架疗法和传统中医的正骨整脊疗法,中西医结合守正创新疗法成果显著。在此期间,他成功运用这套方法救治了许多疑难病患。其中一位面临截肢的车祸患者,经他三个月的精心治疗,不仅保住了伤肢,还恢复了基本功能,创造了医学奇迹。
2000年,“招氏平衡整脊正骨三部十八法”荣获湛江市科技进步奖,并在国际手法医学大会上获得二等奖。这套方法被广东省中医药局列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4年调入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后,招仕富先后任骨伤科研究所所长、医院业务副院长,参与创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中医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发展进入快车道。招仕富还将“招氏平衡整脊正骨三部十八法”进一步标准化、系统化,升级为“招氏平衡整脊正骨四部二十四法”。作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创建并当选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湛江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为整脊正骨技术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招仕富还充分发挥当地中草药资源优势,研制“仙人掌散”“侧柏跌打散”“驳骨膏”“舒筋活络液”“三龙通痹汤”“补骨颗粒”等经验膏方制剂,对骨伤脊柱疾病的辨证论治独具岭南伤科传统特色。
“我们既要重视传统正骨手法的精髓,又要善于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招仕富教授介绍道。在临床实践中,他创新性地将DR、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与中医四诊合参相结合,使诊断更加精准;在治疗过程中,既发挥招氏平衡整脊法的特色优势,又适时采用微创技术,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方案。
2022年,招仕富用这套方法成功救治了一位高位截瘫患者。这位28岁的青年因车祸导致颈髓严重损伤。招仕富以中西医结合救治,先行颅骨牵引等对症救治一周,然后通过平衡整脊正骨等精心治疗两周,使得患者病情逐步好转,三个月后奇迹般康复。这个案例再次证明了“招氏平衡整脊法”在治疗疑难脊柱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病率在我国呈现持续攀升态势,已成为继近视、肥胖之后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隐形杀手”。这一病症不仅导致体态异常,更可能引发心肺功能障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造成双重打击。为此,众多家长纷纷寻求招仕富教授团队的帮助。
招教授回忆道:“曾接诊过一名因长期沉迷电子设备导致脊柱侧弯达52度的患儿。按照常规诊疗方案,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实施创伤性手术。”但招氏团队另辟蹊径,运用“平衡整脊四部二十四法”,配合针灸推拿,及辅助佩戴矫形支具进行治疗。该疗法通过精准评估侧弯节段,结合定点定向整脊正骨手法和脊柱平衡功能康复保健操训练。经过3个疗程的系统治疗,患儿的Cobb角显著改善;持续康复治疗一年后,脊柱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成功避免了手术创伤。这个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中医整脊疗法在青少年脊柱侧弯治疗领域的独特价值:一方面通过非手术方式实现结构性矫正,另一方面注重整体功能恢复,具有恢复快、复发率低等显著优势。目前,该技术已帮助上百位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重获挺拔身姿,为脊柱侧弯防治提供了新的以中医平衡整脊四部二十四法为主的解决方案。
此外,招仕富始终秉承国际化发展理念,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与国内外名医名家的深入交流,持续推动“招氏平衡整脊法”的国际传播与应用。此外,他还不断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理念,更新自己的医学新视野,使“招氏平衡整脊法”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展现了中医整脊技术在现代医疗环境下的强大生命力和创新潜力。
如今,“招氏平衡整脊法”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治疗体系,成为岭南伤科的重要学术成果,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所体现的中西医结合创新守正精神,既保留了传统中医整体调理、手法轻柔的优势,又汲取了西医精准诊断、脊柱生物力学内外动静平衡原理的微创治疗的特点,为骨伤科诊疗提供了新思路。招仕富教授用五十年的坚守与探索,诠释了一位中医人的使命担当,也为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招仕富在基层医院为群众义诊。
仁心仁术惠民生:为患者点亮“绝望里的曙光”
在粤西大地这片热土上,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的招仕富教授以其独创的“招氏平衡整脊法”,为无数饱受骨伤脊柱疾病折磨的患者带来了重获新生的希望。这套融合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理念的疗法,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安全高、费用低”的显著优势,为众多骨伤脊柱疾病患者带去福音。
走近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中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者,更是一位将“大医精诚”精神融入血脉的仁者。招仕富的“招氏平衡整脊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传统手术相比,该疗法避免了开刀带来的二次创伤,大大缩短了康复周期,更为患者节省了大量医疗费用,彰显了招教授“以患者为先”的行医理念。
招仕富在为弟子们现场教学。
一位患者家属动情地说:“我儿子高中时打篮球导致右肘严重骨折,有医生建议手术。但招教授用他独特的正骨手法,不仅避免了手术创伤,还节省了大笔费用。”如今这位年轻人已在上海发展,但每当有颈肩腰腿不适,仍会专程回湛江找招教授治疗。
“医路漫漫,赤脚前行;传承祖训,薪火相传;艾草芳香,广种福田。”招仕富始终牢记招氏立家之祖训,在青少年时便明白“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道理。在求学路上,全国中医伤科学名师尚天裕、岑泽波,国医大师韦贵康、施杞,全国名老中医李家达、孙树椿,广东省名中医陈渭良、元日诚等名师名家前辈们“医者当怀慈悲之心”的谆谆教诲,如同春雨般滋润着他的心田。
他创立的“平衡整脊正骨疗法”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能非手术治疗就不开刀手术;必须手术时,也尽量结合中医特色和微创技术;尽量将患者的创伤和负担降到最低。
2010年,湛江市遂溪县梁某因车祸导致头部、胸部和四肢多处骨折,生命危在旦夕,且急需动用大额手术费。接到求助电话后,面对患者无力承担高昂手术费的困境,招仕富以岭南招氏平衡整脊正骨术为治疗手段,对其进行分期辨证治疗。治疗过程持续三个月,最终梁某成功康复,且整个治疗费用仅为原预定手术费用的10%左右。这一成功治疗经历的背后,是招仕富对中西医结合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成果,避免了患者因手术可能带来的二次伤害。正如招教授所说:“我们既要追求疗效,更要考虑患者的经济负担。我们原则上要采用最优方法,帮助患者重获健康。”这种处处为患者着想的医德,赢得了同行和患者的由衷敬佩。
在招仕富教授的行医生涯中,有这样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病房里,他一边挂着点滴接受治疗,一边为前来求诊的患者把脉开方。即便是自己生病时,只要尚有余力,他从不拒绝患者的求诊。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中医,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
“行医治病救人,不论何时何地,以病人为优先,这是我不变的信仰。”这是招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长年累月的整脊正骨工作,使他积劳成疾,腹股直疝日益严重。但即便在需要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情况下,他仍心系患者。手术出院时,医生叮嘱因年事已高需要静养三个月,可仅仅休息一周后,当车祸胸腰椎骨折患者急需会诊时,他不顾手术创伤未愈,拖着疲惫的身体重返岗位。“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我实在躺不住。”招仕富说。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敬业精神,正是源于他对医者使命的深刻理解。
在临床中,他多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曾有车祸致颈椎骨折农民患者因经济困难无法继续治疗时,他先后自掏腰包5000多元确保治疗不中断。有远道而来的患者赶不上门诊时间,他宁愿加班也要看完。“患者来一趟不容易,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而归。”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老中医的仁心仁术。在他的诊室里,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墙上那一幅幅来自各方赠送的书画墨宝:“岐黄奥义赖传承 妙手回春枯木生 橘井流芳今日事 大医厚德见精诚”“起残回健 当代华佗”“杏林春暖”。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中的这段话,正是招仕富行医生涯的真实写照。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济世为民的仁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