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月露为弦 虫鸣成韵

2025-07-10 15:35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林海平

夜气渐浓,独坐院中。月光如水,浸透了院角的芭蕉,叶上凝着露珠,晶莹透亮,仿佛是谁撒了一把碎玉。虫声四起,先是三两声,继而连成片,竟如乐队一般,有板有眼地奏起来了。

这露珠与虫鸣,向来是被人忽略的。人们大抵只记得“明月别枝惊鹊”的景致,或是“床前明月光”的意境,至于叶上露、草间虫,则鲜有问津。然而我独以为,这微小之物,往往藏着大千世界的真谛。

露珠生于夜气,凝结于叶尖,本是极平常的事。但细看时,每颗露里都含着一个月亮,千万颗露便有千万个月亮。这月亮不是天上月的复制,而是各有姿态的。有的圆满如盘,有的弯曲如钩,有的被叶脉分割成奇怪的形状。风过时,露珠颤动,月亮便在露中摇晃起来,竟像是要挣脱这微小的囚笼,回到天上去。而终究不能,终于顺着叶脉滚落,碎在地上。

虫鸣更是奇妙。白日里这些虫豸不知藏在哪里,一到夜间便都钻出来,争相发出声响。初听不过是“唧唧”“啾啾”的杂音,听久了却能分辨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蟋蟀声如急雨,金铃子声若碎玉,油葫芦则拖长了调子,仿佛叹息。它们各唱各的,却又和谐得很,比那人间的乐师还要默契几分。

记得少时在乡下,夏夜纳凉,常听老人讲:“虫儿叫,是有数儿的。”我不信,便去草丛里扑虫。扑得几只,叫声果然少了,心中便得意。第二日起来,却见那些虫翅膀折断,腿脚蜷缩,僵死在瓶中。后来年岁渐长,才明白万物有灵,虫豸虽小,也有其存在的道理。它们鸣叫,不为取悦人耳,而是生命的自然流露。正如露珠凝结,不为供人观赏,只是顺应天时罢了。

城里的夜,露珠是少见了。水泥地上存不住水气,纵然有,也很快被车轮碾碎、被鞋底踏破。虫鸣更是稀罕,偶有一二声,也很快淹没在汽车喇叭与电视音响里。人们装了空调,关了窗户,连月光也要拉上窗帘挡住。如此,人与自然的联系便愈发淡薄了。

昨夜雨过,今宵月明。我坐在院中,看露珠在月光下闪烁,听虫鸣在暗处起伏,忽然想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古人观物之细、体物之深,今人不及。我们有了电灯,便不再珍惜月光;有了钟表,便不再倾听虫鸣;有了温度计,便不再感知露水的凉意。科技日新月异,人心却日渐粗糙。

露珠渐重,压弯了草叶,终于坠落。虫声渐稀,想必是唱累了。月亮西斜,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想,人生在世,如露如虫,不过是天地间一瞬的存在。然而露珠曾映月,虫豸曾鸣夏,便是它们存在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或许就在于能在这短暂中看见永恒,在微小中察觉广大。

天快亮了。最后一颗露珠从竹叶上滚落,碎在我的手背上,一阵凉意。东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虫声完全止息。夜晚的演奏者们都退场了,只剩下满地露痕,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

白昼将至,人们将醒来,开始新一天的奔忙。谁会记得昨夜那些转瞬即逝的晶莹与鸣响呢?

编辑:王闻闻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廉江市高桥镇红寨村绘就生态画卷——“牛伴鹭歌 田园和鸣”
  • “暑假游廉江”媒体采风活动拉开帷幕
  • 市二十七小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 暑假开始 游泳班爆火
  • 赤坎区2025年“大家学堂” 暑期公益免费艺术培训班开班
  • 湛江海关护航“甘薯出海”  助力“湛品”香飘海外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