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陈先生通过本报云媒帮栏目反映,湛江经开区广州湾大道存在流动摊贩乱摆卖及外放音响扰民等问题。
(7月10日《湛江日报》)
湛江经开区广州湾大道的流动摊贩与噪音扰民问题,在市民投诉与媒体监督后,终于迎来实质性整治。从集中执法到定点管控,从噪声减弱到居民点赞,这场治理行动既回应了民生关切,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防治噪声污染,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2023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61.3%,在各环境污染要素中排第一位。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破解民生领域的这个“老大难”问题,刻不容缓。
广州湾大道是很多人茶余饭后散步溜达的好地方,这里的环境好不好、安不安宁,跟大家的生活质量直接挂钩。此前摊贩占道、音响喧天的乱象,本质上是少数人利益对公共权益的侵占。执法部门的及时介入,正是对这种失衡状态的必要纠偏。
整治过程中,相关部门突出“刚柔并济”——三次集中整治形成执法震慑,暂扣违规物品彰显法律刚性;而宣传引导、教育劝导,则体现治理温度。分时段定点管控与不间断巡查相结合的方式,既抓住了傍晚至深夜的高发时段,又避免了管理盲区,这种精准施策的思路值得肯定。报道中居民李女士“声音确实小了”的感受,印证了整治的实效。
然而,城市治理的难点不在于一时整治,而在于常态长效。流动摊贩与露天娱乐制造噪声的“反复性”,考验着管理智慧。可喜的是,湛江日报同日报道中提到,市中心城区噪声污染重点区域专项整治行动已经启动。行动将建筑施工、餐饮娱乐、社会生活噪声纳入统一治理框架,体现了系统思维。尤其是针对广场舞、露天卡拉OK等群众关注度高的领域,采取“定点值守+动态巡查”模式,既尊重公众合理娱乐需求,又划定行为边界,这种精细化管理将成为破解“整治—反弹—再整治”怪圈的关键。
要让“还静于民”的成果持续巩固,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发力。可引入技术手段助力监管,比如在重点路段安装噪声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区域内的噪声分贝,一旦超过规定标准就自动预警,让执法人员能快速精准地找到噪声源并进行处理,提高执法效率。同时,应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特别是用好“云媒帮”等媒体监督力量,激发公众参与噪声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另外,相关部门可以合理规划一些专门的摆摊区域,设置明确的经营时间和噪声限制标准,引导流动摊贩到指定区域规范经营。
噪声污染,并非小事。瞄准难题、补齐短板、管理创新,才能让宜居湛江多些“宁静”、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