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岭南中医的沃土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医者,以双手为刃,以仁心为引,五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患者的脊梁与健康。在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的正骨门诊,招仕富教授的身影始终忙碌——从粤西乡邻到跨省求医者,甚至远渡重洋的患者,皆因他独具匠心的“招氏平衡整脊正骨手法”慕名而来。他指尖下的力道,既有传统正骨的厚重,亦有创新疗法的灵动;他诊桌前的身影,既是严谨的医者,又是传道的师者。
从赤脚医生到岭南伤科领军人物,从医院管理者到坚守一线的“银发战士”,招仕富用半个世纪的时光,书写了一部“大医精诚”传奇。他主编医书、培育桃李,将学术薪火相传;他拒享清闲、甘守诊台,以古稀之年诠释“医者父母心”的深意。正如他所言:“能与我深爱的中医做伴一辈子,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如初,便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在这片杏林之中,招仕富教授如一株苍劲的青松,以医术为根,以仁德为冠,彰显了一个中医人的精神风骨。
招仕富教授带着弟子、骨伤科四区主任朱一文查房。
倾囊相授传绝技:
招氏平衡正骨整脊法的传承与腾飞
在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招仕富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招仕富正一丝不苟地为年轻医生示范手法,从独具岭南特色的招氏平衡整脊正骨技术,到针灸、推拿、点穴等技艺,他都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样的画面,每周都会在这间诊室里呈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招仕富常说,骨科事业的发展不能仅靠一己之力,需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团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代代弟子茁壮成长,使招氏岭南伤科后继有人、后继有术,让这门凝聚传统智慧的技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在培养后辈上,招仕富强调做医生要先学会做人。医术可以慢慢不断提高,但医德必须从一开始就立得住。有位名医说过: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也就是说,一个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心。因为他每天面对的不仅是一次次疾病,更是一个个有情感的人。“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温暖人心的话,会给患者心灵上带来莫大的抚慰,更是让人感受到人性的丝丝暖意。此外,一门医术的传承不能仅靠口耳相传。为此,他建立了系统的传承机制:从基础理论教学到临床实操指导,从病例分析到手法技能考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承体系。在带教过程中,招仕富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为临床实操赋能。
招仕富教授在授课。
数十年来,招仕富以博大的胸怀培养了大批骨伤科精英,带教传承的弟子达数百人,他的学生遍布粤西乃至南粤大地,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地医院的骨伤脊柱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等,形成了招氏平衡整脊法的传承网络。其中,得意门生朱一文自2005年起追随其学习,如今已成长为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骨伤科四区主任、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并担任招仕富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一职,他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关节炎等脊柱关节骨病引起的骨科痛症等领域颇有建树。另一突出传承人吴东明,现为医院骨伤科三区主任,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并担任湛江市中西医学会骨伤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湛江市医学会脊柱外科分会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他在2019年被评为“湛江好医生”,2024年被湛江市授予“湛江市名中医”称号。
更令人欣慰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招氏门下一批批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国家三甲医院,并成长为专科骨干、学科学术带头人。此外,许多弟子扎根基层,成为县域医疗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招氏平衡整脊法带到县域医疗一线,让基层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正骨服务。
除了在医院带教,招仕富还坚持利用周末时间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带教。近10年来,每周他都会抽出周末时间,前往各(县、市)、镇医院、中医馆进行帮扶工作。“基层最缺好医生,我要把技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专家的赤子之心。
在遂溪县,招仕富手把手教导当地医生掌握基本整脊手法;在廉江市,他耐心为医生讲解常见骨伤的诊断要点;在吴川市,他都定期现场办班演示如何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这些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粤西多个乡镇。
在招仕富教授的引领下,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骨伤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科室现已成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名专科,并创建了骨伤研究所、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成为岭南招氏伤科的重要传承基地。医院设置四大病区,床位从260张扩增至300张,仍供不应求,来自粤西乃至全国的患者慕名而至。
招仕富教授在义诊。
近年来,医院进一步强化中医正骨特色门诊建设,为招氏平衡正骨整脊法的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平台,招氏平衡正骨整脊法作为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广泛推广,影响力辐射全国,成为区域性中医骨伤领域的标杆之一。
招仕富教授不仅注重临床实践,更重视理论总结。招仕富学术体系以中医理论为根基,现代技术为羽翼,其创立的骨伤科无创与微创相结合的诊疗技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理念、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现代中医伤科学术发展观构建起了招仕富学术系统的“四梁八柱”。其中,他创新性提出“无创—微创协同诊疗”理念,通过微创技术将复杂骨折简化为易治类型。在广东省“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中,经省级课题验证,招仕富团队相关成果发表论文10余篇。其研发的“平衡整脊三部十八法”“平衡整脊正骨四部二十四法”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通过三维空间矫正技术实现椎体六自由度位移复位。临床研究显示,该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有效率94%,远期优良率82%,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至此,“平衡正骨整脊微创手术—中药调理—功能康复”综合诊疗路径得以完善。其团队主持研发的三龙通痹汤等特色制剂(散、膏、酒剂)形成系列治疗方案辐射至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显著的区域品牌效应,为中医骨伤科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典范样本。
他参与主编了《现代老年骨科全书》《老年骨科用药指南》《当代中国骨科临床康复》等多部医学专著,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著作论文50余篇。其原创的“三龙通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成果刊发在国家级《中医杂志》上。在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岭南招氏平衡正骨整脊法”被列为省中医适宜特色技术推广项目,使这项特色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招仕富教授用毕生心血铸就的不仅是个人医术的高峰,更是一个枝繁叶茂的学术体系。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绝技,让招氏平衡正骨整脊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今,这门技艺已不仅是一项疗法,更成为岭南中医的一张亮丽名片,而招仕富,正是这张名片背后最坚定的守护者与引路人。
招仕富教授在“中医夜市”活动中为群众义诊。
退休不退志:
七旬名中医坚守正骨门诊
清晨八点,招仕富教授早已来到病房查视病人;8时半来到诊室坐诊,银丝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窗外的大树绿了一载又一载,这位七旬老中医的白大褂却始终如一的洁白挺括。
本应含饴弄孙的年纪,招仕富却依然在诊室里为患者细心诊治。“人非铁打,我也怕哪天突然倒下。”他坦言,“既然选择了这身白大褂,只要还能动,就要为患者尽一份心力。”
为此,招仕富曾两次延迟退休,比正常退休时间晚了8年。子女想让他早点退下来,接其到广州颐养天年,特别是在动过腹股直疝后,招仕富的身体更让人担忧,但也被他婉拒。有不少国内外医疗集团,私立医院高薪邀请其坐诊,他也不为所动。
从医院领导岗位退下后,招仕富一方面承担起正骨门诊的顾问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依然坚守临床一线。每周五天雷打不动的门诊,周末还奔波于吴川、廉江等基层医院,这位古稀医者的日程表比许多年轻人还要满。在“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里,他手把手带教基层医生;在偏远乡村的义诊现场,总能看到他带着弟子们忙碌的身影,用行动诠释着“退休不退志”的坚守。
招仕富教授在正骨门诊为患者治疗。
他深情地表示,“作为一名有五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的目标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健康奉献一生,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作为一名中医,我要不断传承、创新,培养更多的后人,让传统的岭南正骨整脊疗法继续发扬光大。”在迎来执业五十周年之际,他接连获得医院技术创新奖、卓越贡献奖、“终身成就奖”“光荣执业五十年”等殊荣,但最让他珍视的,还是诊室里患者康复后的笑脸。
“立足传统,守正创新,将岭南骨伤派技术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下去,你说是目标也好,信仰也好,一辈子就是为了这个努力。如今,看到年轻一代能够独当一面,后继有人,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也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和大家一起干。”
招仕富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道出了一位老中医半个世纪坚守的初心。从青丝到白发,从学徒到名医,他始终以“传承”为己任,以“创新”为使命,将岭南正骨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薪火相传。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位医者的执着,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精神的守望。
如今,岭南正骨技术已在他的弟子手中发扬光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百姓的筋骨健康。招仕富的欣慰,正是源于这份生生不息的传承。未来,这位七旬仍坚守一线的老中医,也将继续以银针为笔,以仁心为墨,书写属于中医人的不朽传奇。岭南正骨也必将走得更远,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