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湛江市工农海鲜市场最近成了“新宠”,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博物杂志”到湛江市工农海鲜市场,一探各种奇趣海鲜——“那些依靠大海才得一见的有趣海产品,统统端上来给大家开开眼界”。
近两年,越来越多年轻人以逛菜市场的方式去“打开”一座城市。一些特色突出的菜市场被纳入城市旅游线路,成为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的一扇窗。如上海的便民菜场“我家菜场”、哈尔滨道里菜市场、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等。最近,南京溧水安民智慧农贸市场索性变身成为颇具“网红”潜质的旅游目的地,一些建筑的屋顶上、蔬菜摊位前张贴着趣味标语:“再卷,还是菜”“‘蟹’逅美好”……这些标语为市场增添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光顾、拍照,甚至有游客到城市的第一站就是体验当地的菜市场。
逛菜市场的“游”,跟逛景区不一样。不用提前做攻略抢门票,没有导游拿着小旗子喊“跟上”,想蹲在水产摊前看半小时宰鱼都没人管。湛江的菜市场尤其如此,作为海洋城市,这里的菜市场从来不止是买卖场所,更是大海与湛江人的连接点。凌晨的渔港边,渔获刚上岸就被搬进市场,带着海盐气息的虾蟹在摊位上鲜活跳动,这种“从海洋到餐桌”的即时感,是任何标准化商超都无法复刻的。近年来,湛江对工农市场等农贸市场的改造也恰到好处:防滑地面、整洁分区让环境更舒适,却没丢掉讨价还价的乡音、亲手挑拣海鲜的实在——这种“改硬件不改烟火”的智慧,让市民游客既能享受便利,又能触摸到最真实的滨海生活。
年轻游客爱逛菜市场,图的就是这份“不装”。当即时配送将购物简化成屏幕点击,当社交更多停留在点赞评论,人们渐渐失去了对“附近”的感知力:不知邻居姓氏,不懂当季食材,更少见陌生人之间自然的寒暄。而湛江的菜市场恰恰提供了这种缺失的“真实感”:在菜市场里,不用扮演“精致旅人”,挑错了菜也没人笑话,有的好心摊主还会手把手教你拣新鲜海鲜。这些带着温度的互动,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触摸鱼虾蟹、闻着海腥气的瞬间,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爱。
当然,菜市场能“游”着逛,关键是别把它变成另一个“表演”的景区。要是为了游客把老摊主都换成连锁店,墙上挂满标语却没了烟火气,那就没意思了。不用刻意布景,不用编故事,活蹦乱跳的海鲜、此起彼伏的吆喝、带着体温的交流,就是最好的风景。来湛江的人,拎着一袋袋海鲜走在市场里,风吹过带着海腥味的热闹,大概会明白:所谓旅行,不就是换个地方好好过日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