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受访者供图
从古老的广府儿歌《月光光》《落雨大》,到现代创作的《中国字 中国人》《南音颂湾区》,童谣不仅是孩童的启蒙之声,更是岭南文化的活态传承。7月24日晚,广州中山纪念堂内灯火璀璨,“童声耀湾区 拾梦向未来”岭南童谣传唱活动十周年展演在这里隆重举行。
岭南童谣,是刻在广东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视听盛宴不仅是十年来岭南童谣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融的生动实践。
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魅力。 受访者供图
岭南童谣的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
2015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发起“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旨在以童谣为载体,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同时推动岭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十年来,活动共征集原创童谣作品7000余首,其中280余首精品被广泛传唱,覆盖粤港澳大湾区8000余所中小学,成为广东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
童谣的传唱,不仅仅是音乐教育,更是文化认同的塑造。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各地中小学,将优秀童谣纳入音乐课程,如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等,均开设“岭南童谣传唱班”,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魅力。
此外,活动还培育了一支由中小学教师、专业音乐人、文化机构组成的创作队伍。著名音乐人潘湘惠、邓耀邦等曾参与童谣创作指导,使作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例如,《鸭定鹅》融入粤语俚语的幽默,《南音颂湾区》则结合南音唱腔与现代编曲,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童谣的魅力跨越地域。十年来,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澳门濠江中学等港澳学校积极参与传唱活动,并通过“粤港澳童谣交流展演”平台,促进三地少儿文化交流。2024年,香港儿童合唱团演绎的粤语童谣《氹氹转》在网络走红,点击量超百万,成为湾区文化融合的生动案例。
中山纪念堂。 受访者供图
童声里的湾区未来
7月24日晚,广州中山纪念堂内掌声不断响起。不少观众认为本次展演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实现了传统童谣的现代表达。
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佳、李骁与少儿节目主持人桃子姐姐、章鱼哥哥的跨界合作,为演出增添了活泼气息。传统童谣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就能实现“破圈”传播。
用嘹亮的歌声呈现岭南大地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迎接十五运会、传承岭南文化、建设绿美广东的生动景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家国情怀,让爱国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使红色血脉在歌声中代代相传,将强国梦想转化为成长动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接班人。
香港儿童合唱团与澳门濠江中学合唱团的倾情加盟,让整场演出洋溢着浓郁的湾区风情。《鸭定鹅》的诙谐童趣与《南音颂湾区》的悠扬婉转在舞台上交相辉映,艺术成为了连接三地少年儿童的文化纽带。
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背后是童谣创作与时代主题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岭南童谣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广东发展,用童真童趣诠释大时代。童谣的小切口里,藏着爱国情怀的大文章。将重大主题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喜欢唱的内容,是对童谣创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美育的重要探索。
新媒体赋能与美育实践的“双向奔赴”
岭南童谣的活力,源于守正创新的探索。“岭南童谣融媒展播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中国字 中国人》等作品成为“网红”。数据显示,平台上线两年间,《中国字中国人》单条短视频播放量突破2800万次,衍生出的“手势舞挑战赛”吸引超50万网友参与。这种“短平快”的传播方式,让传统童谣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年轻用户群体中意外走红,不少“00后”网友留言:“没想到奶奶教我的儿歌在手机上这么潮!”
部分优秀童谣已尝试IP开发,《月光光》成为广州文旅宣传曲,在永庆坊、沙面等景点循环播放。有专家提议"可探索将《鸭定鹅》等经典童谣进行动画改编。未来,或可探索童谣主题文创、儿童音乐剧等衍生模式。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何沐阳表示,广州市少儿歌谣征集传唱活动所征集到的作品中,既有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又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展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特色。孩子们在演唱这些歌谣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广州的文化。
“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每一个画面,都能让人感受到孩子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歌颂美好家园、歌颂伟大祖国的美好内心世界。歌曲创作方面,主题鲜明、充满正能量,反映出广州在关心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优秀的文艺传统。”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刘长安说道。
童谣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平衡。既保留粤语方言、广府音乐的韵味,又融入湾区建设、科技发展等新主题,才能让乡音不旧、童心常新。未来,随着“省级统筹、湾区联动”机制的深化,童谣或将成为粤港澳文化认同的“最小公约数”。
十年,7000首童谣,4000万次点击,1270场传唱……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与创新。今晚,中山纪念堂的歌声将暂歇,但岭南童谣的故事仍在继续——它既是刻在DNA里的乡音,更是通往湾区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