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妇联调研组前往“湛家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站点开展调研,了解项目运转模式、专业团队建设及服务开展情况,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提质增效。(8月4日《湛江日报》)
俗话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现实中青少年面临多重压力,易产生情绪问题。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孩子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成绩追求。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要多和孩子交流,加强正向互动,及时识别有效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发现孩子异常及时干预疏导。避免因要求过高、管教过严给孩子带来沉重压力,为孩子提供充满爱与理解的避风港湾。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在课堂上敏锐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提供必要的教育引导,创建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要鼓励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在校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体育锻炼,提升学生发掘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以良好心态面对各种挑战。
社会要努力为青少年儿童营造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创造关心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网络媒体要避免过度渲染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保护青少年免受侵害。医院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加强校医联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早期筛查,为青少年儿童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科学、重实际,切忌把心理问题扩大化。现实生活中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都属于情绪问题,及时调理便会心和气顺,情绪得到宣泄就会完好如初。不要因一时情绪没有控制好就轻易贴上“焦虑症”“抑郁症”的标签,泛化学生心理问题。要科学评估、监测学生心理问题,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言过其实。
让我们为青少年儿童撑起一片心灵的蓝天,让他们在爱与关怀中健康成长,在尊重与理解中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