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齐来端了蚊子“老窝”

2025-08-06 09:16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关月

霞山区卫生健康局倡导广大市民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参与防蚊灭蚊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8月5日《湛江日报》)

近日,一首粤语防蚊灭蚊版《大展宏图》歌曲在网上引起热传。歌词里翻来覆去说的“翻盆倒罐”,说白了就是给蚊子来个“一锅端”——直捣它们的“老窝”。霞山区卫生健康局呼吁市民行动起来,核心意思也正在于此:对付蚊媒传染病,最狠的招不是等蚊子上门再拍,而是主动出击,先端了它们的“老窝”。

近期的基孔肯雅热疫情让我们明白:那些在耳边嗡嗡作响的蚊子,早已不是单纯的“夏夜噪声制造者”,而成了“移动的病毒传播器”。基孔肯雅热的关节剧痛、登革热的潜在致命风险,都在提醒我们:那些藏在阳台花盆、楼道轮胎里的积水,可不是普通的死水,而是蚊子的“老窝”——伊蚊在里面产卵、幼虫在里面长大,不出几天就成窝成窝地出动咬人。8月5日《湛江日报》刊登的霞山区卫生健康局的通报里,“更换水培植物用水”“预防雨后积水”“翻盆倒罐”等建议,看着是小事,实则是给蚊子来个釜底抽薪。当市政维护站的党员志愿者俯身清理泵站闲置水桶时,他们清除的不仅是一汪死水,更是可能让病毒增殖千万倍的温床。这道理简单得很:蚊子没了“房”,病毒自然就断了“路”。

蚊媒传染病的溯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它不像呼吸道传染病能通过密切接触链精准追踪,病毒跟着蚊虫的飞行轨迹扩散——可能是某户未清理的花盆积水孳生了带毒伊蚊,也可能是夜市摊位旁的积水洼成了传播中介,而“我的阳台”与“你的楼道”,早已通过这些微小的飞行轨迹连成了休戚与共的整体。蚊媒传染病溯源难,就难在你根本说不清,病毒是从哪个“老窝”飞出来的。正因如此,端了蚊子“老窝”,更显必要且迫切。

翻盆倒罐清积水,虽只是举手之劳,但做与不做又是完全两个样子。专业消杀团队的灭蚊行动固然重要,但居民阳台的积水花盆、楼道角落的废旧轮胎、商铺门口的堆叠瓶罐,这些犄角旮旯的“水货建筑”,得靠每个人动手拆。吴川志愿者逐户清理废弃轮胎的行动,与霞山市政的集中消杀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前者是“最后一米”的精细治理,后者是“面上覆盖”的专业保障。当公共力量与个体行动形成合力,你清阳台的水培瓶,我倒楼道的积水桶,他翻路边的闲置罐,蚊子想找个“临时窝棚”都难。防蚊灭蚊,做与不做,差的就是蚊子“有房住”和“全塌房”的距离。

尤其近日连续降雨,更给这场“防蚊灭蚊战”添了几分紧迫性。阳台的闲置桶一夜成“湖”,楼道的旧轮胎半日变“塘”,连窗沿凹槽里那点水,都够蚊子搭个“迷你单间”。这些雨后冒出来的“新房”,只需几小时就可能成为伊蚊产卵的“育婴室”。潜伏期无症状的感染者尚不知晓时,带毒的蚊子已可能从一楼的积水处飞到十楼的窗台,让病毒在楼栋间无声蔓延。

正因如此,翻盆倒罐清积水,在连绵雨日里更显沉甸甸的分量。当雨水不断制造新的孳生地,与其坐等蚊虫长大咬人,不如趁着雨停的间隙,把水培绿萝的水换了,让蚊子的“育儿室”变“空房”;把楼道的轮胎倒扣,让蚊子的“仓库”成“废墟”;把窗沿的积水擦干,让蚊子的“临时窝”成“荒地”。主动端了蚊子的“老窝”,总比被动等着被咬要靠谱得多。

从清理自家阳台积水开始,从提醒邻居翻盆倒罐做起,每个人多弯一次腰,蚊子就少一个“窝”。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吴文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亩产增4000斤!“光合专线”点亮遂溪火龙果增产路
  • 近1亿元注入!国联水产集团与海洋壹号基金达成战略合作
  • 湛江边检站高效保障宝钢湛江钢铁首条泰国班轮顺利首航
  • 一座宗祠的红色记忆——探访雷州东洋抗日武装中队成立地旧址
  • 小林漫画展唤醒凡人英雄记忆  堆沙塔照牵出救人壮举
  • 湛江市第七届港澳青少年国防体验营结营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