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知了喧闹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天空,粗糙的胶鞋“哒哒”地走过黄土路,扬起小小的灰尘。那个物资匮乏却不乏生命力的年代,在我们乡下,每个经过的小贩都像是一家移动的小卖部。而最能吸引孩子们的,是那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糖胶佬。
“卖糖胶棒喽,又香又甜的糖胶棒!”
这吆喝声像是有什么神奇的魔力,总能穿透泥墙瓦房,清晰地钻进每个孩子的耳朵。糖胶佬是个干瘦的老人,扁担两头挂着的竹筐上,摆着我们童年最甜蜜的向往。糖胶佬把白色的麦芽糖拉成长条,中间满满地塞着炒香的花生仁和白芝麻,在阳光下闪耀着银白色的光。每当他放下担子,总会围上一群眼巴巴的馋孩子,看着他利落地用纸包起一块块糖胶,那行云流水的操作比任何动作都迷人。
那是个平常的午后,六岁的哥哥正趴在院子的地上弹玻珠。突然,远处传来糖胶佬那熟悉的吆喝声。哥哥像被闪电击中般猛地抬头,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弹簧似地跳起来,顾不上拍打沾满尘土的膝盖,就要往院门外冲。可就在抬脚的瞬间,他却愣住了——破旧的衣袋里,连一分钱都没有。
那时的乡下,大家的生活都过得紧紧巴巴的。我家里兄弟姐妹五个,能吃饱饭、有衣服穿就已经算不错了。零食对我们来说,大多时候只能是梦想。哥哥失落地站在原地,小手紧紧攥着旧衣角,眼巴巴地望着门外,听着糖胶佬的吆喝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
糖胶佬要走远了!哥哥急得在原地打转。忽然,他的目光落在自己脚上那双破旧的胶拖鞋上。一个大胆的念头顿时在他心里萌生。
他迅速脱下拖鞋,打着赤脚就往外跑。七月的土路被烤得滚烫,哥哥似乎浑然不觉,加快脚步追赶那个即将消失的吆喝声。
“糖胶佬,等等!糖胶佬,等等!”
他举着那双破旧的胶鞋,在烈日下飞奔。汗水滴滴溅落,在泥土路上留下深色的小花。在土路边悠闲地找食的老母鸡还不知状况,就被冲锋一般的哥哥惊到了,咯咯咯飞得老远。原本拴在菠萝树下昏昏欲睡的老黄狗这时也警觉地抬起头,惊愕看着这个赤脚奔跑的孩子。
哥哥不管这些,他心里只有甜甜的糖胶棒。追呀追,终于在村边的老榕树下,哥哥追上了糖胶佬。糖胶佬转过身,看着这个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孩子,再看看他举着的那双破旧的胶鞋,顿时明白了。
“我要换糖胶。”哥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把鞋子递过去。
糖胶佬接过鞋子,仔细端详了一会儿。他瞥见鞋带上的裂口,看了看磨得薄透的鞋底,最后目光落到哥哥充满期盼的小脸上,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便从担子里取出两条大大的糖胶棒。
哥哥迅速接过糖胶棒,小麦色的小脸绽开了花。他的鼻子凑近糖胶棒,深深地嗅了嗅那香甜的气息,然后才伸出舌头,一下一下地舔着。麦芽糖的甜香在口腔里扩散开来,花生的酥脆和芝麻的醇香在舌尖共舞——多好吃的糖胶棒啊!他慢慢地往家走,每走几步就停下来舔一口糖胶棒,心里美滋滋的。
太阳像做错事的小孩,悄悄地从空中躲到了黑黝黝的西山后。这时妈妈也干完活从田里回来了。她一眼就发现坐在门槛上的哥哥光着脚丫,猜想一定是顽皮的孩子把鞋子玩丢了,立刻皱起了眉头:“你的拖鞋呢?”
起先哥哥支支吾吾,小脸涨得通红,就是不肯说。但在妈妈严厉的目光下,他终于招架不住,坦白了自己用胶鞋换糖胶的事。
妈妈气得浑身发抖:“你这孩子!就知道嘴馋!一双胶鞋抵得上全家好几天的菜钱,你就这样拿去换了糖胶?”她举起小棍子,眼看棍子就要重重地落在哥哥的身上,却瞥见哥哥赤着脚,脚趾在不安地抠着泥。妈妈轻轻地叹了口气,举着小棍子的手也无力地垂了下来。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大人们把它当作笑话来讲,孩子们却暗暗佩服哥哥的勇气。有很长一段时间,哥哥出门都要光着脚,直到妈妈又攒够了钱,才给他买了双新鞋。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换糖胶的经历,竟改变了一向顽皮的哥哥。他不再像其他孩子那样整天玩耍,开始主动帮着父母干农活,学习也格外用功。多年以后,他告诉我们:那天晚上,他不仅尝到了糖胶的甜,更尝到了生活的苦。那双胶鞋换来的不只是两根糖胶,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想要什么,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如今的哥哥早已有了自己的事业,也在城里安了家。时光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有些记忆,就像那糖胶棒的甜香,却永远萦绕在岁月深处,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