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海边听证”,在麻章区平镇通明村红树林保护区旁展开。这场听证会,不仅厘清了治理责任,更彰显了司法护航生态文明的鲜活智慧。
“海边听证”的第一重智慧,是将听证现场搬到红树林湿地,让“病灶”在实景中无所遁形。相较于案卷里抽象的文字描述,海堤旁300株红树枯萎的斑驳根系、滩涂上堆积的生活垃圾,是最直观的“病情诊断书”。听证会没有局限于室内讨论,而是带着听证员、行政代表、生态专家到现场“望闻问切”:专家对照枯萎红树的根系状态解读《死亡鉴定报告》,众人亲眼见证“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投放,外源沙土落入滩涂覆盖红树植株呼吸根”的致害过程。这种“实景听证+专家会诊”的模式,不仅让“红树为何枯萎”的成因认定有了铁证,更让后续整改方案精准对接“病灶”,从根源上破解了生态案件“成因难定、追责难落”的老问题。
“海边听证”的第二重智慧,是将听证现场从司法场所搬到村民“家门口”,激活生态治理的群众力量。群众是生态变化的最直接感知者,其对周边红树林湿地的了解远超一纸材料,将听证设在村民“家门口”,不是为了让村民看个“新鲜”,而是要打破司法与群众间的距离:一方面,这是一堂生动的“普法公开课”——村民通过现场对照,清晰理解污染行为与红树死亡的关联,法治意识由此扎根;另一方面,这更是一场“群策群力会”,村民从“旁听者”转变为“参与者”,他们的观察与建议能让治理措施更贴合实际。生态保护从不是司法或行政部门的“独角戏”,群众的主动参与,才是守护红树林长久生机的核心动力。
“海边听证”的第三重智慧,是将听证现场搬往参与者“心上”,以对话凝聚协同治理的合力。生态治理的难点不在于“责任界定”,而在于“责任落实”,相互间的推诿、认知上的分歧,往往导致治理效果大打折扣。这场“海边听证”不是一场“辩解会”,而是搭建起“人大代表督责、法学专家释法、行政部门认责、群众来提建议”的多方对话平台,分歧在交流中消解,共识在理解中形成,最终将“各自为战”转化为“协同共治”。这种“搬往心上”参与的沟通,破解了“九龙治水”的困局。从报道的听证效果来看,只有当所有参与者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生态保护才能真正从文件落到实地。
从红树林湿地的“实景诊断”,到群众家门口的“参与激活”,再到参与者心上的“共识凝聚”,这场海边听证的智慧,早已超越一个案件的解决。当法治的阳光洒遍红树林的枝叶间,这样的“海边听证”智慧,正是筑牢生态保护屏障的“检察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