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座桥是一座宽不足1米的简陋木栈桥,去年南沙桥建成通车后,不但解决了附近10个自然村近万群众出海打鱼、养殖的交通难题,方便广大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而且打通了角尾乡东西海岸,对促进角尾乡东西海岸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州南沙区驻角尾乡工作队队长田万顷与队员们一边打扫清理南沙桥上的泥巴,一边向记者介绍“百千万工程”给角尾带来的新变化。
近年来,角尾乡紧扣“百千万工程”一盘棋的部署,以“一条村”“一个角”“一片海”“一块绿”为抓手,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群众在环境蝶变、产业升级中得到了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昔日偏远的“大陆南极村”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游客在角尾乡放坡村民宿“南海别院”乐享休闲时光。
“一条村”焕新:村民乐享宜居红利
10月28日,记者来到徐闻县角尾乡采访,看到村民杨春梅正在自己经营的海角餐厅忙碌着,她一边招呼入店吃饭的游客,一边麻利地为游客端上刚出炉的海盐焗虾。她说:“以前村里的路又窄又烂,现在‘白改黑’的公路又宽又平,游客可以直接开车进餐馆吃饭了!”
徐闻县角尾乡党委书记陈家先告诉记者:“角尾乡坚持‘面上出新、线上出景、点上出效’的工作思路,全域推进‘大陆南极村’建设。”
在“面”上,邀请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优化文旅功能分区;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典型镇建设规划,形成“1+4+7+9+N”建设任务清单,累计规划基建类项目17个,预计投入资金9.1亿元。这些规划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落在了群众生活里。
在“线”上,角尾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拓宽市政道路19.39公里,“白改黑”道路17.37公里,升级改造入镇通道4.5公里,全线贯通徐闻港至角尾乡沿海农村公路35.5公里,绿美干道12公里。沿线150栋房屋完成风貌提升,昔日杂乱的县道变成了“风景道”。“现在傍晚饭后,我都会沿着绿美干道散步,看着两边的花草树木,心情特别舒畅。”放坡村干部张海娃说。
在“点”上,角尾乡高标准完成美丽碧道、农贸市场综合改造,美丽示范主街初见雏形,房屋外立面提升、绿美小公园、镇圩会客厅等关键节点均已升级美化。
如今的角尾乡,不仅成功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名单,放坡村、灯楼角景区还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许家寮村也成为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村子美了,游客多了,村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南极村临水而建的民宿“中国马尔代夫水上木屋”。
“一个角”出彩:民宿经济鼓起群众钱袋子
“以前村里房子破旧,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你看,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我把老房子改成了特色的‘赶海民宿’,在家门口开起民宿小旅馆,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比出去广州花卉市场打工强多了!”徐闻县角尾乡放坡村村民林国袖一边泡茶招呼游客,一边笑着向记者细数生活的新变化。
在放坡村经营民宿“南海鲸语”的村民颜雄告诉记者:“520那天,灯楼角来了好多情侣,我们民宿的房间早就订满了,光那天的收入就抵得上以前一个月的收入。”角尾乡充分挖掘极南文化,将灯楼角打造成“最美爱情角”,从“荒废滩涂”到“爱情圣地”,角尾乡让这片曾经的荒废滩涂成为了群众的“致富角”。
为了优化服务,角尾乡盘活荒废虾塘47亩,让灯楼角核心区面积从34.9亩增至125.5亩。同时实施红色遗址提升工程,建设服务大本营停车场、乡村振兴展馆、南极之心会客厅等配套设施,服务旅客能力不断提升。“以前游客来灯楼角,没地方停车,也没地方休息。现在配套设施完善了,游客停留的时间更长了。”灯楼角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围绕“中国爱情角,相爱最南端”的品牌定位,角尾乡在春节、520、七夕等节点举办“在角尾过大年”“世界爱情角520乡村振兴音乐季”等主题活动,还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山水间的家》,依托多个平台拓宽宣传渠道。“我是看了《山水间的家》才来的南极村,这里的爱情文化氛围太浓厚了,真的很浪漫!”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小姐说。
品牌响了,游客多了,村民们纷纷吃上“旅游饭”。角尾乡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民居、空地,结合“美丽庭院”创建,打造小民宿、小餐馆、小商店等,发展“庭院经济”。同时探索“艺术+民宿”模式,将港门渔村荒弃旧房改造成南极村艺术家部落,引进文艺界人士开展创作。如今,南极村艺术家部落已成为“湛江文联文艺创作基地”,还先后被评为广东首批十大最美民宿、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广东省金宿级乡村民宿等称号。
为了规范民宿发展,角尾乡成立民宿行业协会与民宿行业工会联合会,引导资源共享、行业自律。角尾乡党委委员林国勇说:“目前,全乡民宿数量达115间,床位1358张,可满足2000名游客同时入住,民宿经济收益超5000万元。”
南沙桥建成通车解决了角尾乡附近10个自然村近万群众出海打鱼养殖的交通难题。
“一片海”生金:海洋经济拓宽增收渠道
角尾乡三面环海,世代以海为田、以海为生。近年来,该乡坚持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从“靠海吃海”到“经略海洋”,让“一片海”成为群众的“聚宝盆”。
“以前养蚝都是靠经验,产量不稳定。现在有了科技企业的帮助,种苗好、技术新,产量和收入都翻了番!”角尾乡生蚝养殖户告诉记者。角尾乡积极对接广东畅凯海洋生物、广东海岸生物两家科技企业,培育和发展生蚝等种苗繁育、技术研发、养殖加工等产业,带动全乡生蚝养殖1.4万亩,年产量约1.1万吨。
同时大力发展石斑鱼、东风螺、扇贝等鱼贝类养殖,全乡海上养殖面积约3.27万亩,产量约2.23万吨,产值约64511万元。此外,角尾乡还启动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建设海上观光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产品,也为渔民带来了更多收入。
除了养殖,角尾乡还深挖海盐文化。灯楼角盐场面积达8040亩,是广东重要的产盐基地。这里保留原始制盐模式,采用中国大陆最南端国家级珊瑚礁保护区的一类海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道古法晒制海盐,天然保留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深受游客喜爱。角尾乡党建办副主任陈振帮介绍说:“我们正在谋划建设中国大陆最南端特色粤盐创意园,游客可以亲眼见证晒盐全过程,亲自体验收盐乐趣,亲身享受海盐焗鱼虾等美食。”目前,盐场的海盐产品不仅畅销本地,还通过旅游电商销往全国各地,盐农们的收入也节节攀升。
角尾乡还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珊瑚礁群自然优势,建有省内规模最大的珊瑚主题科普展馆。展馆设置多个展区,采用声光电、VR体验等现代化展示手段,为游客展示珊瑚的美丽和珍贵。“我带孩子来参观珊瑚馆,不仅让孩子学到了知识,也让我们更懂得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来自湛江的游客吴女士说。
南极村艺术家部落利用废弃的房屋建成的灯塔图书馆。
“一块绿”增收:特色农业点亮致富路
“我们角尾的红葱种了四百多年了,以前都是卖原材料,利润低。现在开发成红葱酱,价格翻了好几倍,我们的收入也高了!”角尾乡红葱种植户拿着自家产的红葱酱自豪地说。
近年来,角尾乡立足本地特色,抓好红葱、番薯等“土特产”种植,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让“一块绿”变成了群众的“致富绿”。
驻角尾乡工作队队长田万顷告诉记者,在红葱产业发展上,角尾乡制定角尾万亩红葱特色产业园总体规划,配套洗葱台等基础设施,对接企业建设“红葱酱坊”,开发“红葱酱”等土特产,全力打造红葱特色品牌。同时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改造葱田、改良葱种,引进良企参与红葱产业全产业链。目前全乡种植红葱规模达6700余亩,年产值达1.2亿元。
角尾乡还规划建设“红葱产业园”,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一心、一园、三区、一环”的空间格局,谋划建设红葱农文旅融合综合服务中心、红葱特色科普长廊、红葱口袋公园等,致力打造集产、供、销、休闲观光、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
在番薯产业上,角尾乡依托光热充沛、沙土松软、酸碱适中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番薯种植,重点建设农耕体验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番薯田园综合体,打造出“珊瑚薯干”优质农业品牌。
如今的角尾乡,不仅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更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角尾乡党委书记陈家先表示,角尾乡将继续深耕“四个一”发展思路,不断拓展农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让“大陆南极村”的名气越来越大,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