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十五五”期间我国发展处于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增强经济和社会韧性。韧性治理立足于形势的复杂易变,承认不确定的常态化,强调治理的本质并非根除所有风险,而是通过动态调适、渐进优化与系统协同,在持续回应挑战中实现系统再平衡,达成动态稳定。增强社会韧性,高度体现了“秩序”与“活力”的辩证统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部署,充分体现了运用韧性思维从制度、结构、技术等方面完善治理的理念,为实现“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社会图景提供了坚实保障。
提升制度韧性
筑牢秩序基石与活力空间
制度韧性,强调治理机制在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核心功能稳定并适应新挑战的能力。《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系统增强了制度韧性。一是实现制度规则的松紧有度。《建议》多处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原则不动摇,这为社会提供了“压舱石”般的秩序与稳定;同时又通过清单管理、资源下沉等举措,赋予基层充分的自主裁量空间。这种“上稳下活”的设计,实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动态平衡。二是增强制度的纳入能力。通过加强“三新”领域党的建设,以组织覆盖推动治理覆盖,主动将新社会群体、新业态组织及相关新议题纳入治理框架,促使制度体系在不断吸纳新元素的过程中持续自我更新,有效避免“制度锁定”僵化困境。三是强化制度矩阵的耦合协同。《建议》提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打破部门壁垒;依法治理确立规则基准与冲突解决机制;综合治理强调运用多元工具组合,使各制度的安排相互配合;源头治理要求制度设计具有前瞻性,将治理关口前移。这一制度矩阵的构建,旨在形成高度整合、协同高效的制度生态,筑牢社会有序运行的根基。
构筑结构韧性
激发协同秩序与多元活力
结构韧性强调多元主体的联结方式与互动效能,是实现治理体系在协同中维持秩序、在多元中激发活力的基础。《建议》着力提升治理结构的密度与弹性,推动刚性治理结构向韧性较强的网络化协同结构转型。一方面,增强主体连结密度,推动结构的网络化。其主要路径在于构建多元、通畅的互动节点与链接渠道。《建议》要求强化市民热线、数字政务平台等功能,确保民情民意的实时感知与上传,驱动跨部门协调机制高效运转,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敏捷秩序。与此同时,“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则是在治理网络中培育和激活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关键节点”。这些组织化、专业化的社会力量,能够有效汇聚群体诉求、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并将分散的公众参与转化为有序、高效的协同力量。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治理结构的“弹性”。其关键措施在于将顶层的制度供给与基层的能动性创新有机结合。“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治理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基层提供了稳定的专业支撑和清晰的权责框架,是实现科学“授权”与“赋能”的基础。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乡村治理,完善社区治理”,则是对“弹性”空间的充分运用与生动诠释,它鼓励基层立足本地实际,开展差异化的治理创新。更为关键的是,与我国一贯重视的经验总结与推广制度相结合,局部成功经验会及时吸纳进宏观治理框架,治理体系得以在“试错—反馈—迭代”循环中持续优化,确保社会既井然有序又充满生机。
增强技术韧性
赋能精准秩序与智慧活力
技术韧性,即运用“硬核科技”的算法理性与社会科学的“软技术”,为中国特色治理之路提供精准的秩序和智慧的活力。在“硬科技”方面,《建议》中提到“推进网上网下协同治理”,网上治理要求着力构建智能决策中枢与敏锐感知前哨。依托“城市大脑”“一网统管”等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治理决策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构建跨领域、全周期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从事后补救向主动预见转型,织密精准防控的社会安全网。在“软技术”方面,《建议》中“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发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作用”等要求,正是善用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工具的体现。通过情感投入、认同建构、激励沟通等方法,可以将治理目标内化为民众的自觉行动;同时,整合乡规民约、家风家教等非正式治理资源,能够利用其独特的情感认同与社会信任,疏通正式治理体系难以打通的“最后一公里”。这种刚柔相济的技术韧性,使社会既能保有技术理性的精准秩序,又兼具人文关怀的灵动活力。
综上所述,“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方略,深刻体现了“韧性治理”的系统思维。制度韧性提供了稳固的框架与适应性的规则基础;结构韧性构建了多元协同、上下联动的网络载体;技术韧性则供给了精准高效、刚柔相济的方法工具。三者相互支撑、有机联动,共同构成一个动态演进的现代治理生态。这不仅是为筑牢社会秩序的“基石”,更是为释放全体人民创新创造的“活力空间”,最终指向一个安全、公正、包容和充满活力的善治中国。
(作者系中共湛江市委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室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