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雷州湾海域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华白海豚“陈氏社群”成功诞下一头幼豚。这一喜讯不仅为本地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效的生动注脚。作为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栖息地,湛江努力维护这些海洋精灵的种群繁衍,彰显出广东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显著成就。
据长期跟踪该种群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文治介绍,新幼豚于7月中旬在雷州湾附近海域被发现。从拍摄画面中可以清晰看到,幼豚通体呈灰黑色,紧紧跟随在母豚身旁。林文治表示,当前正值中华白海豚的繁殖高峰期,这一时期能够频繁观测到新生幼豚。去年8月,科研团队曾在短短几周内连续记录到7头新生小海豚,而过去一年间,湛江海域共迎来了12头中华白海豚新生儿。
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在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种群已形成四个稳定的社群。其中,占据南部海域的“林氏社群”规模最为庞大,其余三个社群从北至南依次为“李氏社群”“陈氏社群”以及“刘氏社群”,此外还有一个特立独行的游离小队“Mino”。科研团队通过对每头海豚独特背鳍特征的识别,为它们建立了专属档案,以此追踪其活动轨迹,这一举措为深入研究中华白海豚的社会行为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制定精准有效的保护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白海豚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的原型。它们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华白海豚高度社会化的习性,以及其作为濒危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意义。
近年来,广东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战略牵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已设立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实施严格的渔业资源保护措施,为中华白海豚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空间。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持续壮大,正是这些努力的有力见证。
然而,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林文治告诉记者,今年“李氏社群”也曾迎来新成员,但遗憾的是,根据目前的调查情况,这头幼豚可能已经夭折。他强调,幼豚在2到3岁完全断奶之前,都处于极度脆弱的阶段,需要格外小心呵护。此外,禁渔期即将结束,渔民在出海作业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冲撞到这些可爱的生灵,共同守护它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