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市民朋友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清积水、净环境、保健康”爱国卫生运动。(7月26日《湛江日报》)
夏日炎炎,蚊虫孳生,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这些疾病通过伊蚊传播,一旦扩散,不仅威胁个体健康,更可能影响整个社区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蚊媒传染病,从来不是某些职能部门的专属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人人都应成为“灭蚊行动派”。
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其实相当清晰:积水孳生蚊虫→蚊虫携带病毒→叮咬人类后完成传播。因此,切断这一链条的关键,在于从源头清除蚊虫孳生地。市爱卫办于7月21日至27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统一行动周活动,通过集中清理公共区域的积水、杂草和卫生死角,为城市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但公共空间的整治再彻底,若居民自家院落存在“死角”,仍会成为病毒传播的“薄弱环节”。一块积水的花盆托盘、一个未加盖的水桶、一处堵塞的排水沟,都可能成为蚊虫繁殖的“温床”。这意味着,灭蚊不能止步于公共空间的集中整治,更需要每个家庭、每位市民主动当起“行动派”、接过“接力棒”。
灭蚊的关键,在于做好日常细节。市爱卫办发出的倡议书中,给出了一套“灭蚊口诀”——封、填、疏、排、清。这其实就是对生活细节的规范:给水缸水桶封盖、填平院落里的洼坑、疏通阳台的排水孔、排清花盆托盘的积水、清除易拉罐等垃圾容器。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恰恰是阻断蚊虫孳生的关键。相较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成本,日常预防的投入堪称“最低成本的健康投资”。尤其对于有老人和儿童的家庭,主动清理积水、安装纱门纱窗,既是对家人的守护,也是对社区公共健康的贡献。当每个家庭都成为“无蚊单元”,整个城市的防控网络自然会多了一层“无形蚊帐”。
倡议书中提到“清积水、净环境、保健康”这三组关键词。其中的“保”,在笔者看来,是要做好个人防护。蚊虫活跃时段减少外出、户外时穿长袖衣物、涂抹驱蚊剂,这些“自保”的行为,实则是在切断病毒传播的链条。《湛江日报》刊登的《基孔肯雅热小百科》提到,“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这既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保护。这种“利己亦利他”的防护意识,正是“灭蚊行动派”应有的素养。
蚊媒传染病防控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从清理自家阳台的第一处积水开始,从给孩子讲解防蚊知识做起,每个人的微小行动,终将汇聚成守护健康家园的磅礴力量。当“灭蚊行动派”成为城市的集体身份,我们便能在与蚊虫的较量中占据主动,共同筑牢港城卫生健康的基层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