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媒传染病的防线,扎根在“家庭”。每个阳台的积水花盆、厨房的闲置水桶、卫生间的地漏缝隙,都有可能成为滋生病毒的“微型战场”。守好家庭这道防蚊“第一关”,才能筑牢群防群控的铜墙铁壁。
家庭防蚊,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家务事”,而是关乎公共健康的“责任田”。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里,家庭环境往往是关键一环——伊蚊在阳台水培植物的托盘里产卵,带毒蚊子从厨房地漏飞出叮咬家人,这些场景提醒我们:家庭里的每处积水,都可能成为病毒扩散的起点。市妇联倡议中提到“定期对家庭环境进行大扫除,重点清理阳台、厨房、卫生间等易积水区域”,正是要让每个家庭成为“灭蚊前哨”:倒空孩子的玩具水桶,擦干窗台凹槽的雨水,拧紧闲置瓶罐的盖子,这些举手之劳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切断传播链的关键一环。
在家庭日常打理中,妇女往往是环境清洁的主导者,她们对自家阳台角落、厨房死角的熟悉程度,肯定远超任何消杀团队。清理阳台花盆底的积水,倒扣闲置的洗菜盆,每天擦净卫生间台面上的积水——这些看似琐碎的举动,实则是最精准的“灭蚊操作”。正如倡议所号召的,当妇女主动学习防蚊知识,把“清积水”变成生活习惯,把“防叮咬”变成家庭共识,家庭这道防线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巾帼志愿者是打通防蚊“第一关”与“连心关”的关键纽带。要带着宣传册走进老旧小区,手把手教独居老人给花盆托盘“脱水”;在楼栋微信群里分享防蚊灭蚊短视频,提醒双职工家庭上下班别忘了检查积水;组织邻里开展“周末清积水”行动,把分散的家庭力量拧成社区防控的一股绳。更好地发挥巾帼志愿者的作用,从“一家一户清”到“一片一区防”,将防蚊知识变成家家户户的“生活指南”,一定能让家庭的“小防线”最终连成社区的“大屏障”。
从家庭到社区,从妇女到全员,防蚊抗疫的链条环环相扣。家庭的“第一关”守不牢,社区的消杀行动就可能事倍功半;妇女的主动性提不起来,家庭的防蚊责任就容易落空;志愿者的纽带作用发挥不好,分散的家庭力量就难以形成合力。如今全市正开展以防蚊灭蚊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这恰恰需要每个家庭都动起来:妻子多一分细心,就能少一处积水;丈夫多一分自觉,就能多一份监督;孩子多一分参与,就能早一点树立健康意识。当每个家庭都能做到“阳台无积水、角落无蚊虫”,当巾帼力量带动更多人加入“清积水、灭蚊虫”的行动,我们就能织密一张从室内到室外、从家庭到社会的防蚊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