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蚊引发的基孔肯雅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庄银安副主任医师提醒,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蚊虫(以白纹伊蚊为主,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三大症状分别是:发热、皮疹、关节痛,如果出现发热伴皮疹、关节痛等疑似症状,需要尽快就医,避免引起严重后果。
拖一拖,危害多
病情可能会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庄银安医生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潜伏期2—12天,通常为3—7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虽然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患者基本都是轻症病人,但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轻症虽“轻”,却也挺辛苦。患者常表现有突起发热、寒战,伴有肌肉痛和严重的关节疼痛(可伴关节肿胀)。发热通常突然起病,体温可达39℃。
其次是关节痛,这是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也是常见的首发症状。一般持续4天,多个关节和脊柱可能出现疼痛、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关节疼痛多为游走性,通常从手脚的小关节开始,如手指、手腕、脚踝等部位往往首当其冲。关节疼痛会随着运动加剧,导致出现关节僵硬。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也可影响到膝盖和肩膀等大关节。
基孔肯雅热其他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持续3天左右。为斑疹、丘疹或紫癜,常分布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部分伴有瘙痒,数天后消退,有些患者还会有轻微脱屑。
部分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
尚无特效药 防蚊是关键
庄银安医生介绍,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治疗主要采取缓解症状和支持性治疗为主。国内的基孔肯雅热患者多为轻症,而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通过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在一周内都会逐渐好转,所以大家没必要过分恐慌。
记者走访市区内各医疗机构了解到,基孔肯雅热早期治疗方式简单、疗程短、费用低。但病情恶化后,治疗难度和费用会大幅增加。拖延就诊,付出更多代价却不一定能收获理想疗效。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是蚊媒传染病,未及时就诊的患者可能在不知情情况下成为传染源,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病毒,引发聚集性疫情。
及时就诊更安心,防止病情再恶化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都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和很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市民可能将之与普通感冒、关节炎、麻疹、风疹等疾病混淆,但这些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
记者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了解到,为有效应对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持续强化全院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据该院医务科科长马燕妮介绍,培训全面提升了登革病毒NS1抗原筛查覆盖率,对出现发热伴皮疹、肌肉痛或骨痛任一症状的患者实施重点筛查,规范开展基孔肯雅热、寨卡等蚊媒传染病检测,并建立快速反应流程,确保第一时间识别风险病例。市民如有不适,及早就诊能让医生借助这些手段找准病因,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提高治愈率。早期就诊能在病情可控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防止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发生。
同时,患者在疾病早期及时就诊后,医疗机构可以对患者进行及时隔离治疗,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避免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移动传染源”。社区也能对患者生活、工作场所进行“清积水、灭蚊子”的一系列行动,降低社区内蚊媒密度,减少病毒在社区传播,保护家人与邻里健康,助力疫情防控。
可调配驱蚊香囊驱避蚊虫
据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汪东涛副主任医师介绍,中药驱蚊香囊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已有“芳香辟秽”的记载,明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录了多种驱蚊香囊配方。市民可把艾叶、薄荷叶、紫苏叶除去杂质,晒干后加入广藿香、苍术各5克,制成香囊佩戴。这些中药散发的气味分子能干扰蚊虫,实现蚊虫驱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