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倡议书,号召市民自觉清理未经批准饲养的鸡鸭等家禽。(8月11日《湛江日报》)
清晨给窗台盆栽浇水时,顺手倒掉托盘里的积水;傍晚带孩子出门前,往裸露皮肤上抹点驱蚊水;每个周末,全家一起清扫犄角旮旯的垃圾——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是防蚊灭蚊最坚实的防线。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疾控局呼吁市民共同参与防蚊灭蚊工作——
践行“防蚊灭蚊七招工作法”:家家户户点蚊香、挂蚊帐、装纱窗、清积水、清垃圾,人人出门涂驱蚊水,一早一晚灭成蚊。
积极参与“1130”防蚊灭蚊行动: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每周1次大扫除,每天3分钟排查孳生地,携手共建无蚊场所。
8月11日《湛江日报》刊发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倡议,号召市民自觉清理楼顶、阳台、房前、屋后未经批准饲养的鸡鸭等家禽,加强环境卫生保洁;对违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反映。
这些呼吁、倡议,本质上都是在引导同一个指向:蚊虫孳生在缝隙里,防控功夫要下在习惯中。
比如“1130”行动里的“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说的不是多么复杂的操作——可能只是倒空办公室盆栽的接水盘,或是把窗台凹槽的雨水擦干。这些“一分钟”的举手之劳,若能变成每天的“肌肉记忆”,远比一月一次的集中清扫更有效。又比如“七招工作法”里的“清积水”,不是要专门抽时间“全家大扫除”,而是妈妈给孩子洗完澡后擦净澡盆,上班族喝完瓶装水后拧好瓶盖,老年人浇花时别让托盘积水过夜——把防控要求拆解成生活碎片,才能让防蚊灭蚊从“任务”变成“本能”。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倡议清理楼顶、阳台的家禽,本质上是提醒大家:卫生死角往往藏在“习以为常”里——堆放的旧轮胎、闲置的地拖桶、空调外机的接水盘,若长期不管,就有可能成了蚊虫的“育儿房”。真正的防蚊高手,从不是等到检查才行动,而是把“每周一次大扫除”融进周末规划,把“三分钟查孳生地”变成睡前例行,让“七招工作法”像刷牙洗脸一样自然。
当然,习惯的养成需要“软引导”也需要“硬约束”。“欢迎市民对违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反映”,就是希望通过建立“人人监督、人人受益”的机制,让更多人认识到“别人的事”其实也是“自己的事”——当邻居家的阳台积水成了公共隐患,当商户的杂物堆成了蚊虫乐园,谁敢肯定那积水里孳生的蚊子不会飞来咬自己?
能真正挡住蚊虫的,从来不是某一次集中行动,而是千万人日复一日的“小坚持”。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建无蚊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