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1984年,国务院批准兴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次年4月2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奠基,从此开启了一段非凡的发展历程。
30年,筚路蓝缕。从当年一片荒野,变成今日高楼林立的城市核心区,并将东海岛开拓为湛江大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把开发区的疆域延伸向深蓝的大海……开发区的创业者们凭借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凭借对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凭借“拓荒牛”的斗志,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燃激情,促实干,住海岛,睡草棚,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一方“近者悦、远者来”的投资热土。“经济发展先导区”“湛江区域经济龙头”“全市科技创新标兵”“体制创新先行点”“工业主战场”“最大增长极”——这一个个牌匾和称号承载着一代代开发区创业者和建设者的光荣与梦想。
30年来,开发区抢机遇、抓机遇、用好机遇,在史诗般宏大的实践中抢先发展,率先成为湛江改革开放的重要阵地,成为湛江开创大工业时代的主要战场,成为湛江最大的经济增长极。
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的奋斗史,是一部披肝沥胆、披荆斩棘的创业史,是一部锐意进取、催人奋进的发展史。
站在开发区30岁的节点上,回望那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点一滴无不折射出湛江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斗的轨迹。为此,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专栏,回顾湛江开发区发展史,激励今人从中汲取力量,推动湛江开发区以世界级战略眼光建设“一城三区三基地”,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演绎一场更加宏伟的财富神话。
1985年4月2日,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典礼。(资料图片)
如今,漫步湛江开发区,入眼处是林立的高楼、轰鸣的机器和高高的塔吊。然而,在30年前,这里却是一片不毛之地。湛江开发区是怎样诞生的?她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在这里,记者将为你揭开尘封了30年的历史,带你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1.主动申请
1984年年初,时任湛江市委书记的温戈正好在外地考察。得悉中央准备扩大沿海开放城市范围的消息,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于是,他果断决定提前结束考察,立即返回湛江,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商讨对策,并在第一时间组织一班人写好报告,赶在中央召开“全国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期间,传真转交到参加会议的广东省委领导手中。省领导非常支持湛江,在会上据理力争,最终获得支持。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明确提出在原有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基础上,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授予较灵活的经济政策,以期先搞活沿海,继而辐射带动内地。湛江荣幸地跻身其中。至此,国家沿海地区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初现雏形。
《纪要》同时明确提出:“这十几个城市,有些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作为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不仅能吸引外商投资,还能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权限和优惠政策仅次于“四个特区”,批建1平方公里的土地就给1亿元的扶持资金。10平方公里,分期可获10亿元的扶持资金。此外,还有进出口、税收等其他方面的优惠。这简直就是一个“金娃娃”。为此,湛江市决定极力去争取。5月下旬,湛江市委、市政府正式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筹备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陈斌任组长,申报设立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从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