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2日,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典礼。(资料图片)
4.新的一页
当年开发区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何均发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仍然豪情满怀。他说,北京的工作组返湛后,市里马上开始“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当年开发区的那块土地,除了一些水田与坡地,全是坑洼凹凸的丘陵,长着杂草与灌木。时任湛江市市长滕义发亲自带队,多次带领筹备组及工程技术人员去勘察龙潮岭的地形,那时没有一个现成的土路可以驱车,全是坡岭荒地,只能徒步走,一走就是一天,来回行程十多公里。
路通财通,没有路,建设开发区只能是一句空话。滕义发老市长顶住各种压力,力主修通要最便捷地连接霞山赤坎两地、穿过开发区的“人民大道”。有人以财政困难为由,要求只修四车道。滕义发老市长以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家眼光,坚决否定了这个短视的建议:“不行,起码修六车道,有条件的路段要修到八车道。统统留足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由于滕市长的坚持,人民大道于1984年9月20日如期动工,比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批复成立的时间还早。
10月6日,湛江开发区管委会成立,陈斌兼任主任,何均发任副主任。
人民大道动工两个多月后,湛江市等到了中央的批文。1984年11月29日,国务院以《关于湛江市对外开放工作报告的批复》【(84)国函字166号】批复湛江,其中第三点尤其明确指出:“同意湛江市在着重搞好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区内引进建设的项目起点要高一些,应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或是对现有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技术水平一般的项目不宜建在开发区内。同意开发区的位置定在霞山与赤坎两区之间,地域界限:南起菉塘河,北至文保河,西沿新建筑的人民大道,东临湛江内港。首期开发可不超过二平方公里,并应根据需要与可能,从小到大,逐步进行。”
湛江开发区是继国务院在1984年9-10月批准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宁波等开发区后,批准的第6个国家级开发区,比广州开发区的批复还早。1984年12月-1985年1月国务院又批准广州、天津、连云港、南通、福州等5个开发区,之后于1986年-1988年再批准上海闵行、上海虹桥、上海漕河泾等3个开发区。由于这些开发区都是80年代批准设立的,在全国开发区发展史上统称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
湛江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