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从“小民歌”发展到“大戏种”的——粤西白戏

2008-08-03 08:38 来源:湛江日报稿 作者:邓丽娜
    粤西白戏,原称“白戏仔” ,因为它经常在安铺演出,唱腔形式有别于其它地方的戏班,也叫“安铺白戏”,以木偶为表演程式。后来出现用真人扮演的形式,遂称粤西白戏。它流行于广东省廉江、遂溪和广西合浦一带。其唱词通俗,唱腔优美,音乐动听。以独特的原始胡——簕古胡作伴奏,是一个较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营仔镇的曲龙村是白戏的发源地,村中现在有白戏班5个,全部都是祖辈家族的真传,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目前,廉江市境内绝大多数仍然用木偶这种形式演出,这样既传统方便又节省开支,现有半农半艺的白戏木偶剧团六十多个。
    清乾隆年间,广东省廉江市古商埠安铺镇一带民歌盛行,相距安铺六华里的曲龙村民歌手黄世源常以民歌说唱自娱,也为乡人演唱。时值吴川木偶戏流入安铺一带演出,黄世源仿吴川木偶形式,组成小型班社,一人主唱,一人操纵木偶,一人敲击竹筒,从事半农半艺的演出活动。因为演出时只用竹筒配击唱腔节奏,群众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
    嘉庆年间,黄世源后代黄明中在演出的同时受到外地戏曲乐器启发,用当地野生植物“簕古”的主茎作琴筒制成土胡琴“簕古胡”,作为伴唱乐器,使当地木偶戏开始有乐器伴奏。后来加进横箫和月弦(月琴)合称“三件头”。同时也引进了戏曲锣鼓,改击竹筒为大、小木鱼,“竹筒戏”从此改称“白戏仔”。“白戏仔”木偶班每班增至五、六人,其中主唱兼操木偶一人,专操木偶的舞手一人,操乐器的三至四人,常演剧目有《张翼明》、《周氏反嫁》、《董永卖身》等。
    道光年间,廉江、遂溪两地的白戏戏班发展到四十多个,并扩展为每班七至八人。道光后期,白戏艺人黄成凤吸收粤剧的板式变化,使简单的民歌曲调为主调的白戏唱腔发展为有多种板式综合运用的唱腔。
    1961年成立了国营廉江县专业白戏木偶剧团,首次吸收女演员参加演出,采取多人分唱的形式,促进白戏唱腔艺术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白戏的普及和发展。
    1974年,一些文化艺人尝试用人扮演角色演唱白戏,首演白戏剧目《红梅迎春》、《红霞出嫁》获好评。从此,演白戏的业余剧团纷纷成立,粤西白戏得到发展。到80年代,现代白戏剧目《流水恋歌》、《甜蜜的小河》获广东省作品评选一等奖和广东省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2005年白戏剧目《哑仔截车》获湛江红土艺术节二等奖。粤西白戏的影响因而日益扩大。
    粤西白戏,深深扎根于粤西这块土地上,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现有白戏剧团六十多个,粤西白戏已收集入《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1996年,广东省文化厅命名廉江市营仔镇为粤西白戏艺术之乡。
    “粤西白戏清代末叶形成于广东廉江。”这是天津(广东)会馆的记载。天津(广东)会馆现称中国戏剧博物馆,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年)。现在该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关于粤西白戏广东艺术博物馆(陈家祠)有详细记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高铁北站与夕阳共舞 与霓虹灯同绚
  • 湛江禽肉海外“掘金”   1—4月出口禽肉比增101.2%
  • 2025湛江市第三届百姓微宣讲决赛落幕
  • 聚焦第二十一届文博会|湛江展馆“鲜美”出圈 海洋文化+文旅融合引燃湾区热情
  • 百岁老人沈少芳:她是全村人人疼爱的“村宝”
  • 湛江积极守护生物多样性之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1. 1 廉江百岁老人肖保春:岁月沉淀下的长寿密码与优良家风0
  2. 2 百岁老人沈少芳:她是全村人人疼爱的“村宝”0
  3. 3 “运动好习惯,活力大课间”课间操比赛启幕0
  4. 4 报小图·体育|2025年全国青少年游泳巡回赛湛江站举行0
  5. 5 雷州调风镇横山村利用拆旧复垦土地种植50多亩荔枝,村民收入大增0
  6. 6 香港工商总会荃湾分会赴遂溪殷屋村观赏鹰雄舞0
  7. 7 湛江十八小举办“心理健康月”家长开放日活动0
  8. 8 雷州市调风镇第一长寿老人杨少梅的生活哲学:勤劳坚韧 极简豁达0
  9. 9 368名运河卫士清漂守护粤西“大水缸”——市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开展鹤地水库清漂专项行动0
  10. 10 吴川梅菉103岁寿星卓瑞芳的“长寿密码”:坚持规律生活  心态乐观宽容0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