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带着“跳出农家们、吃上国家粮”的梦想,刚满十八岁的宣承维从廉江师范毕业,走进了廉江市石颈镇最偏僻的山村小学——平山小学,开始了从教生涯,目前在廉江中学任教高中语文。二十几年来,桃李芬芳,只是因为感动,这是宣承维老师从教以来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执着追求。

感动,让他付出爱心
山村小学的从教生涯无疑是枯燥的,枯燥得让宣承维一度失落和郁闷。夜晚,独守空荡荡的校园,听着夜莺鸣叫,看着校园后面乱坟岗上的萤火,寂寞难名。比较着在校领取100多块钱的月薪和外出打工人员1000多块钱的月收入,他百感交集。
一天清晨,打开住校宿舍的房门,宣老师发现门把手上挂着一把青菜。青菜用稻草绑得整整齐齐,还带着露珠。他拿起青菜,看着上面的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这是我自己种的青菜,如果你喜欢吃,我以后每天都会送来给你,你的学生蛇仔。蛇仔名叫黄允裕,无论夏天还是冬天,都穿着短裤赤脚来上课。母亲生下黄允裕兄弟俩之后,便外出打工,再也没有回来过。黄允裕家里有长年卧病的爷爷奶奶,全家就靠他爸爸一人支撑。宣老师紧紧地握住那把青菜,久久不能回过神来。从此以后,每天他门口都会挂着一把带着露珠的青菜。他再也不用到小溪旁边挑水了,再也不用愁没柴煮饭了,水缸经常满满的,柴草都叠放得整整齐齐。他知道,都是在蛇仔的带动下,很多同学自发来做的。
1991年的一个台风夜,风狂雨暴,学校的瓦房摇摇欲坠。宣老师突然听到“笃笃笃”的敲门声,开门后,看到黄允裕的父亲披着蓑衣,打着手电筒,浑身湿漉漉的,“宣老师,我来看看你”。看着在风雨中颤抖的老黄,宣老师感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从此,他再也不感觉孤独了。他走到哪里,总会有一群学生跟着他,跟他学习,跟他写字,听他讲故事。哪个学生逃课了,哪个学生生病了,哪个学生进步了,他都记在心里。每天晚上,他走村串户,跟学生谈心,与家长拉家常。他感觉教书是快乐的。在山村,一待就是8年。这期间,他教过小学,教过初中,也参加了自学考试,直到获得了本科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