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人民大道中的城市雕塑——三帆。
椹川大道(旧名霞赤路)和海滨大道(旧名海滨路)是湛江主城区两条南北向主干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由于两条道路分别是在湛江解放前和解放后建成,市民习惯分别称之为“旧线”和“新线”。当时,霞赤路自南至北分为1、2、3、4、5、6路,海滨路也是同样,自南至北分为1、2、3、4、5、6、7路,1992年;两条主干道经改造扩建后分别改称为椹川大道和海滨大道,自南至北分别称之为大道南、大道中、大道北,海滨7路更早之前改造扩建后改称为“海北路”。
椹川大道边上的旧厂房与烟囱。
“一个城市分两块,人打赤脚牛穿鞋”
湛江原来有一个笑话,“一个城市分两块,人打赤脚牛穿鞋”。“一个城市分两块”,说的是湛江城区原来只有霞山(旧称西营)和赤坎两区,两区之间是农村,相距10多公里。“人打赤脚牛穿鞋”是因为解放前农民穷,穿不起鞋子;而牛因为是农民生存的主要帮手显得特别贵重,为了保护牛蹄,农民自己穿不起鞋子也要给牛穿上牛鞋。笑话的背后,反映出当时湛江城市的结构特征和农民劳动的实际状态。
改造后的椹川大道北宽阔明亮
据《湛江交通志》,1899年,广州湾当局为加强殖民统治和掠夺在西营(今霞山)开埠,1910年在现南桥河南桥处建起临时木桥,将西营至赤坎的牛车路修改扩大为几米宽的马车道,以后又逐渐修建成不足10米宽的沥青路,旧称“西赤路”,1964年,随着西营改名为霞山,“西赤路”便更名为“霞赤路”。
笔直的椹川大道北。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霞赤路沿路,尤其是西侧地带是湛江工厂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逢上下班时间,各个工厂上下班的工人自行车队如洪流般塞满了一些路段,场面颇为壮观。
1991年,霞赤路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扩建,路面从原来不足10米的沥青路建为42米宽双向4车道的标准化城市道路,并更名为“椹川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