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坡头区瞄准“种业振兴”赛道,通过“三链同构”模式——繁育链、服务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种业联农带农富农,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活力。(据7月22日《湛江日报》)
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湛江坡头区以“繁育链、服务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三链同构”模式,在种业振兴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更铺就了一条联农带农富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繁育链筑牢根基,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坡头区立足海洋与土地资源禀赋,构建“海上—滩涂—陆上”全域育种格局。海中依托湛江湾实验室,组建产学研育种矩阵,让硇洲岛大黄鱼种质库得以建成,章红鱼人工繁殖实现突破;滩涂建起红树林种养观测站,探索生态养殖标准,助力生蚝产业跻身国家级集群;荒地联合高校企业攻关盐碱地水稻育种,50多个新品种让撂荒地焕发新生。从海水到滩涂再到盐碱地,科技赋能让好种源成为产业升级的“硬支撑”。
服务链激活动能,打破“资源分散效率低”瓶颈。“政府搭台、企业创新、群众参与”的闭环模式,让种业服务精准触达田间地头。财政千万资金撬动230亩水稻种质基地建成,政府统筹力显实效;企业牵手科研院所建起专家工作站,让900斤以上的亩产从实验室走进寻常农田;“农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更让171户贫困户通过技术指导与保价收购实现脱贫。多方协同让技术、资本、人力拧成一股绳,让好技术真正转化为好效益。
产业链延伸价值,实现“小种苗撬动大产业”跨越。从成果推广到品牌塑造再到市场拓展,坡头区让种业红利层层渗透。对虾种苗年产近900亿尾辐射华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至名归;“官渡生蚝”地理标志、“鹭洲岛青蟹”名特优新认证,让特色农产品身价倍增;南瓜新品种示范基地每年吸引五千客商,90%的市场份额背后是周边群众超百万的年增收。种业不仅撑起了产业集群,更成为农文旅融合的新支点。
从实验室里的品种创新到田间地头的成果转化,从单个种苗的品质提升到全产业链的价值跃升,坡头区以 “三链融合”的实践证明:攥紧种业“芯片”,就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密码。这既为湛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本,更彰显了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带动乡村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