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城爱卫生。 漫画/李洁 绘
连日来,一则名为《湛江这座城市的干净不是天生的》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收获了无数点赞与共鸣。视频里,夜幕笼罩下的夜市喧嚣散去,留下的是满地狼藉,烧烤竹签、厨余垃圾肆意散落,与白天里湛江的整洁有序大相径庭。就在大家以为这座城市“原形毕露”时,凌晨四点,橙色的身影出现了。扫帚与地面的摩擦声,成了此刻唯一的节拍。弯腰,清扫,搬运——三个动作重复到机械,却让油腻的路面慢慢显露出本色,城市也在晨光中重焕生机。这一画面,让无数人看到了湛江洁净背后的辛勤付出,也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城市环境的短板与文明素养的落差。
历经多年不懈努力,湛江成功拿下国家卫生城市的荣誉,这是对过往城市建设与卫生治理工作的高度肯定。观海长廊的椰风、金沙湾的浪涛、老街骑楼的烟火,让“干净湛江”成了市民游客镜头里的常态。但这层“滤镜”,终究在夜色中被撕开了体面的一角:部分夜市摊档食客的随手丢弃,与“禁止乱扔垃圾”的标语隔街相对;环卫工人弯腰千次与黎明赛跑的忙碌,与摊贩食客的施施然离去形成刺眼反差。如今,湛江正朝着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当此之际,上述短视频的走红,不是抹黑,而是警醒:国家卫生城市的头衔,从来不是终点站的站牌,而是始发站的车票。从“卫生”到“文明”,差的不是一块牌子的距离,是每个市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身。
不可否认,湛江的环境治理仍存短板,如刺在目。部分夜市、背街小巷的垃圾乱扔、污水横流,不仅拉低城市颜值,更与文明城市标准背道而驰。究其根源,是双重矛盾的交织:一边是部分市民“垃圾落地不关我事”的惰性思维,一边是管理中“突击整治易、长效保持难”的机制短板。
在此背景下,湛江在市区全面开展爱城卫生行动,打造“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长长久久”优美的城市环境,意义深远。特别是“爱城”二字,饱含深情,最是动人。
于市民,“爱城”是举手投足的自觉。视频里,夜市摊主“一边做生意一边扫,还是赶不上随手丢”的感叹,藏着最朴素的真相:多走三步把纸巾扔进桶里,收摊时顺手清走摊位垃圾,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不是对他人的施舍,而是对城市的基本尊重。所谓“干净整洁”,从来不是自然天成的馈赠,而是有人替我们承担了乱扔垃圾的代价。当“不扔垃圾”从“应该做”变成“自然做”,文明的根系才能扎得更深。
于管理,“爱城”是绣花功夫的精细。环卫工人与黎明赛跑直不起腰的忙碌,诚然值得被赞“奉献”,但更该倒逼出更优化治理:在夜市密集区增设垃圾桶,让“垃圾落地前先遇到桶”;落实“谁经营谁保洁”的硬规矩,让摊主从“收档就走人”变成“第一责任人”;利用智能监控强管理,让“谁污染谁清理”追责机制落地。管理往前多走一步,家乡就能少一分狼狈。
于长效,“爱城”是日复一日的浸润。文明从不是“一阵风”能吹出来的。有的城市,夜市经营者会自觉使用可降解餐盒并主动分类垃圾,收摊后会将门前清扫得比营业前更干净。事实证明:真正的洁净,藏在“不搞运动搞常态”的坚持里。湛江需要的,是让“爱城”教育走进课堂,让“随手清洁”成为市民公约,让环卫工人的凌晨劳作被看见、被尊重——当“爱城”成了城市的集体习惯,文明自会水到渠成。
感谢这个视频,让我们看到了凌晨四点的湛江。
那些凌晨四点出现的橙色身影,既是城市最沉默的奉献者,也是文明最生动的启蒙者。他们的扫帚不仅清扫着物理空间的垃圾,更在叩问每个市民的责任意识:当我们吃完夜宵随手丢弃垃圾时,是否想过这会加重他人的负担?当我们抱怨城市脏乱差时,是否反思过自己也是环境的塑造者?霓虹与扫帚,本就该站在同一条战线——前者勾勒城市的繁华,后者守护繁华的底色。爱城卫生行动,本质上是一场文明素养的唤醒运动,它要让每个市民都明白:城市的体面,不在加了“滤镜”的摆拍里,而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
当外来游客踏上湛江的土地,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未必是网红景点的颜值,而是街头巷尾的洁净度。那些凌晨四点忙碌的橙色身影,其实是湛江递给客人最珍贵的名片——比任何宣传册都更能彰显这座滨海城市的文明底蕴。但文明不该只靠他们托举。当网红打卡点的闪光灯亮起时,该有一束光分给这些弯腰的身影;当我们赞叹湛江的碧海蓝天时,该记得这份整洁里有自己的一份责任。摊档多摆一个垃圾桶,是“爱城”的实在;市民行多两步扔垃圾,是“爱城”的本分;各方合力把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立起来,是“爱城”的担当。文明城市的创建,从来不只是为了获得一块牌匾,而是要让市民在整洁环境中收获幸福感,让游客在细节处感受到港城的温度。
湛江的干净,从来不是“天生”的。
当短视频里的狼藉不再出现,当环卫工的扫帚能晚些挥动,当每个市民都敢拍着胸脯说“这是我的城”——
那时的湛江,才配得上“文明”二字。
这一天,需要我们弯腰,更需要我们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