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科技铠甲”守护生态肌理

2025-07-25 15:19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梦音(廉江)

7月23日,在广州数据交易所(湛江)服务基地的辅导下,“‘飞行创想’红树林入侵物种无人机识别算法模型:互花米草”数据产品通过广州数据交易所合规审核,正式上线发布。这是全国首个基于无人机的红树林入侵物种识别算法模型,也是基于海洋低空数据与现实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孵化的一款创新数据产品,将为红树林生态保护装上“科技铠甲”。(据7月24日《湛江日报》)

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具有防风消浪、净化海水等重要生态功能,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湛江作为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守护这片“海上森林”既是责任,也面临着挑战。互花米草等入侵物种,根系密集,侵占滩涂,挤压红树林生存空间,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传统的人工巡护方式,受地形、潮汐等因素限制,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实时掌握入侵物种的动态变化。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与红树林保护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此次算法模型的推出,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有力举措。

湛江正在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生态保护”的融合路径。一方面,该算法模型构建起“无人机技术+智能算法”的生物识别模型,通过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传感器获取高清影像,再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精准识别互花米草,解决人工巡护的诸多难题。这不仅提高巡护效率,还能让保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为遏制互花米草扩散、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该算法模型在广州数据交易所完成数据产权登记,这是其走向规范化、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这为红树林保护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树立典范,让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保护事业,实现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实际应用的有效转化。一句话,湛江用实际行动证明:生态保护与技术创新可以双向赋能。

进一步来说,湛江的实践为全国红树林保护提供“可操作的样本”。红树林保护从来不是孤立的“守护战”,而是需要技术、制度、市场多轮驱动。湛江的算法模型既给本地治理提供“精准坐标”,也为科研机构输送关键数据,更通过产权登记打通技术推广的壁垒。这种“问题导向—技术攻关—市场转化”的闭环,让保护措施有了科技支撑,也让技术创新有了应用土壤。

应该说,湛江的生态家底不止红树林这一张“绿色名片”,处处都有“科技介入”的需求。期待在湛江的田野、海岸、河流之上,能有更多“数据产品”的身影。这些创新成果汇聚起来,最终成为守护湛江生态肌理的“科技铠甲”,让这片土地的绿色更持久,让人与自然的共生更和谐。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吴文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上半年湛江经济运行“成绩单”抢眼
  • “学习强国”湛江学习平台上线三周年:学海无涯践初心 奋楫扬帆启新程
  • 雷州湾中华白海豚添丁,奏响绿美广东生态乐章
  • “全国文明校园”湛江第一中学:立德树人结硕果 文明之花绽校园
  • 乌石油田顺利完成首次轻质油井遥控生产
  • 湛江城市建设展示“一湾两岸”夜色新画卷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