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坡头区创新推出“奥体夜市”治理模式,为流动摊贩治理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部门监督、自我管理、共治共享”的新路径,推动城区“六乱”整治提质增效,有效促进城市“颜值”与民生“温度”双提升。(据9月2日《湛江日报》)
在“奥体夜市”这份烟火气里,藏着坡头夜市治理的巧思与温度。不同于简单的“一刀切”整治,坡头以“奥体夜市”为试点,走出一条“政府引导、部门监督、自我管理、共治共享”的新路径,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证实城市治理既能守住规范的“底线”,也能托举民生的“暖意”。
城市流动摊贩的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坡头“破题”的关键,在于变“堵”为“疏”,用“政府搭台”代替“逐户驱赶”。主动规划闲置空地、免收摊位费、发出入驻“邀请函”,这些举措不是对摊贩的“妥协”,而是正视民生需求的理性选择。更难得的是,政府没有止步于“划地为市”,而是通过“一证一牌一档”规范经营、多部门联动监管、“KPI考核”清退不合格摊主,用制度框架为夜市立规矩。这种思路,既给了摊贩安稳的经营空间,也守住城市的环境卫生与安全底线,让“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不再对立。
而坡头夜市治理的真正亮点,在于激活“摊主自治”的内生动力。从“要我守规矩”到“我要护秩序”的转变,才是长效治理的核心。16名“金牌摊主”组成的管理员队伍、每晚轮班的自主巡逻队、摊主自筹经费聘请清洁工,这些举措,恰恰体现了治理主体的身份转变——摊贩不再是被动的“被管理者”,而是主动的“共建者”。他们自愿修补地砖、维护绿植,甚至在节假日自筹经费营造氛围,正是因为意识到“夜市是自己的营生,更是共同的家园”。这种自我管理的模式,既减轻政府的管理压力,更让治理措施落地更顺畅、更贴心。
坡头的实践,给出了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子”:好的基层治理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当政府放下“管理者”的架子,成为提供服务的“店小二”;当摊贩从“旁观者”转身为“参与者”,主动承担起维护秩序、美化环境的责任,治理就从“单向发力”变成“双向奔赴”。这种共治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形成“政府牵头、群众跟进、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如今不少城市将夜市与“脏乱差”画等号,坡头的实践给出了另一种可能:夜市的烟火气与城市的整洁度,可以并行不悖;规范管理与民生温度,能够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