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赤坎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现蝶变

产业旺城乡美治理优 绘就滨海新城幸福图景

2025-10-29 08:50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文/记者杨雅丽 通讯员王华俊 图/记者张锋锋(除署名外)

从百姓村电动车充电桩“见缝插针”破解安全难题,到丰厚村红色教育基地串联起研学产业链;从赤坎老街“修旧如旧”成为网红打卡地,到都市产业园“拿地即开工”引来优质项目……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来,赤坎区以“首善之区”的担当,在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了产业提质、城乡融合、文旅赋能、治理创新的生动答卷。

如今,赤坎总部经济载体拔地而起,先进制造业加速升级,1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超15万元;老旧小区旧貌换新,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43.22平方米;赤坎老街获评国家3A级景区,调顺非遗焕发新生,年接待游客突破355万人次;“两社三中心”试点落地见效,社区社会企业破解治理难题,群众安全感连续7年全市第一。2024年,赤坎人均GDP 88453元居全市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全市“五连冠”,用实打实的成效让“城乡美美与共”从愿景变为现实。

百姓村四小园。

产业筑基: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

“我们村下辖6个自然村,其中5个已培育起自主集体产业,拥有稳定集体收入。依托物流城、仓库等产业载体,通过规范‘三资’管理,村里的集体收入三年内实现近两倍增长。”在南桥街道草苏村,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朱梓龙指着物流城笑着说。草苏片区的变化,是赤坎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

三年来,赤坎区锚定“1+2+4”现代化都市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崛起”跨越。总部经济领域,新泉金融广场、民大中心等载体累计招商超16万平方米,国家电投粤西产业基地、中石油等优质总部企业相继落户;先进制造业赛道,百佳电缆等4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粤能源跻身工信部5G工厂名录,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4年超110亿元;科创产业方面,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8家,2023年以来企业研发投入达4.74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717家,创新动能持续涌动。

据介绍,休闲旅游及健身器械暨户外用品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正式动工,只用了5个工作日的时间。而岭南生物医药科技园建设项目实现当天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当天施工,刷新全市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时间纪录。这种高效的“赤坎速度”,让企业得以快速落地投产。背后,是赤坎区推行的“带设计方案出让”“全程代办”等一系列精准服务,为项目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调顺村非遗墙绘。

在富民兴村产业上,赤坎区探索出“特色化”路径。全区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粤字号”“湛品”品牌覆盖16家企业及20个产品;调顺村非遗文化馆加速建设,通过展示“调顺网龙”“干鱼制作”两项省级非遗,预计年增收12.5万元;百姓村依托城郊优势,发展汽车商贸、餐饮娱乐等产业,1000多家商户带动就业,村集体年收入稳定在3000多万元。

调顺村一景。

城乡融合:从“二元分割”到“美美与共”

乘车行驶在金田村整洁的村道上,两旁绿树成荫,巷陌清净,村民热情相迎……一幅生机盎然、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金田村以“党建红、丰收黄、创新蓝、生态绿、文化青”五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打造“五彩金田”,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振兴之路。

“你看这路多平整,晚上路灯亮堂堂,出入也方便多了!”东园东村居民关先生指着家门口刚改造完的道路,语气里满是自豪。如今通过整治,硬底化巷道,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赤坎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乡融合,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湛江大道、调顺跨海大桥通车实现“半小时通勤”,5条市政道路、17条背街小巷完成改造,38条自然村实现通村公路、村内道路硬底化“两个100%”;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赤坎水质净化厂日处理20万吨,13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实现收集率100%;新增3个口袋公园,城市绿地面积超1330万平方米,公园绿化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66%。

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更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红利。医疗方面,创新“1+4+8”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模式,区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年底竣工将新增床位220个,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全覆盖,“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惠及万千群众。

文章公园湖景。 通讯员吴东俊、邓诗琪 摄

同时,近三年新增学位10110个,引进教育人才660余名,集团化办学覆盖10所公办小学,“学在赤坎”品牌越擦越亮;养老服务实现了“全域覆盖”,全区长者饭堂累计服务老人19.6万人次,调顺村、文章村分别入选全国、全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现实。

“以前看病要跑大医院,现在社区卫生院就能看,药品齐全还能报销,太方便了!”住在南桥街道的李大伯,对家门口的医疗服务赞不绝口。

赤坎老街水井头热闹非凡,游客争相打卡湛江特色美食。

文旅赋能:从“资源沉睡”到“流量出圈”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赤坎区博物馆人头攒动,来自湛江市第二十一小学的“小小文博讲解员”黄同学,正站在古商埠沙盘前,向游客讲述康熙年间赤坎“商船云集”的历史。“大家看,这十个古码头,当年可是粤西重要的商贸枢纽!”稚嫩的童声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不少家长还让孩子跟着学习历史知识。

赤坎区深挖文化旅游资源,让“沉睡”的历史变成“流动”的风景。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实施“微更新”,49个建筑单体“修旧如旧”,打造粤西最大文博展馆集群,赤坎老街被评为中国最美网红打卡地,接待游客增长速度接近广州、成都等成熟旅游城市水平;金沙湾入选国家美丽海湾,拓展水上运动、沙滩露营等业态,同时金沙湾商圈成为省级示范特色商圈;调顺岛更是“破茧成蝶”,非遗文化馆、休闲农业研学基地相继落地,“调顺网龙”展演、海鲜美食节等活动线上线下观看超10万人次,昔日渔村变身“文化旅游美食岛”。

文旅融合不仅带来了“流量”,更带来了“增量”。2024年,赤坎区接待游客355.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57亿元,较2022年分别增长156.2%、77.3%;古商埠商圈新增商铺1000余个,带动就业3000余人;“湛江·《隐秘的角落》·探秘半岛生存游戏”入选全省“跟着影视去旅游”主题线路,“穿汉服戴簪花游老街”成为热门体验项目。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还要让游客留下来、还想来。”赤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进湛江水上旅游中心建设,持续丰富“吃住行游娱购”全链条业态。

金田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干部耐心为群众服务。

治理创新:从“单向管理”到“共建共享”

“以前村里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充电还不安全,现在有了充电站,扫码就能充,放心多了!”百姓村租客崔先生说。针对城中村电动车管理难题,百姓村创新“三方压实、三措保障”模式,建成6个充电站、3000余个充电桩,投入300多万元升级“雪亮工程”,57人的治安联防队24小时巡逻,实现电动车“进楼入户”隐患基本消除。

赤坎区以治理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共建共享”转变。在农村,全域建立“一约四制”长效管护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推行“门前三包”“积分激励”,金田村引入第三方保洁公司,划分4个网格片区,村民参与清洁活动可兑换生活用品,全村卫生死角减少百余处;在社区,“两社三中心”省级试点落地见效,南桥街道率先成立5家社区社会企业,通过划定临时摊位、开展物业服务,年收益近100万元,涉流动摊贩投诉下降90%,“南桥烟火”夜市带动500余人就业。

同时,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村“两委”干部与村民小组长交叉任职率、村民小组长党员比例均居全市第一;开展“干部进访办、群众呼必应”活动,党员干部累计走访3万多人次,解决“停车难”等问题1600余件;深化与广州越秀区帮扶协作,利用1.2亿元帮扶资金实施项目41个,招商引资29个项目总投资超41亿元;推动8家央企参与“公益+微利”项目,完成761栋农房改造,5条区级风貌示范带加速建设。

“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才能办得好、办得实。”北桥街道丰厚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坚说,该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度,推进红色南路教育基地升级,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参观团队,成功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

行走在赤坎的城乡大地,从繁华商圈到美丽乡村,从产业园区到文化街区,处处可见“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喜人变化。下一步,赤坎区将持续聚焦产业升级、城市建设、风貌提升、改革攻坚,以“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为湛江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贡献赤坎力量,让城乡融合的幸福图景更加绚丽多彩。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前三季度经济答卷亮眼  工业消费进出口协同发力冲刺全年目标
  • 众力汇聚,麻章“百千万工程”硕果满枝
  • 湛江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主题活动
  • “书香重阳・童心敬老”亲子阅读活动举行
  • 品诗诵文忆重阳 孝亲怀古共书香
  • 金沙湾现“夜明珠” 碧波跃动“七彩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