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科技赋能 守护“国宝”红树林

2025-07-28 08:56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蔡延鹏

7月26日是世界红树林日。当日,在湛江东海岛潮间带的咸湿海风中,多旋翼无人机载着红树林品种秋茄幼苗掠过滩涂,无人船的声呐在浑浊海水中勾勒出毫米级地形模型——一场悄无声息的“生态修复战”正以科技为刃展开。(7月27日湛江日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湛江的海岸线上,红树林如绿色翡翠镶嵌于碧海之畔,与蓝天白云、潮起潮落构成动人画卷。作为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宝库,这片“海上森林”不仅是生物栖息的乐园,更是抵御风浪的生态屏障,守护着海岸的安宁与平衡。

曾几何时,红树林修复是“与泥泞较劲”的苦差事。人工在齐膝深的滩涂中跋涉运苗,不仅效率低下,苗木根系损伤率高,存活率常不足六成;复杂滩涂测绘全凭经验摸索,潮汐变化带来的安全风险更是悬在作业人员头顶的利剑。传统模式下,生态保护的热忱常被现实困境掣肘。

如今,科技为红树林保护装上“智慧引擎”。无人机化身“空中园丁”,凭借“GPS+视觉”双模定位技术实现精准投苗,“无接触式转运”让秋茄幼苗安然抵达滩涂,单机日运2000株的效率堪比20名工人,工期缩短65%,存活率飙升至95%以上;无人船充当“水下侦察兵”,多波束测深系统每秒数百次采集数据,单日2平方公里的测绘效率是人工的5倍,毫米级三维地形模型为种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彻底消除了涉水作业的安全隐患。从育苗大棚里经20次试验定制的抗逆营养土,到遍布滩涂的传感器实时传回盐度、湿度数据,科技已渗透到生态管理的全周期。

湛江的守护实践始终走在前列。全国最大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此扎根,“种植+养殖耦合”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2023年以来747公顷造林、510公顷修复的成果,正是科技赋能生态的生动注脚。

当无人机掠过绿浪,当数据在云端流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效率的跃升,更是人与自然相处方式的革新。科技让生态保护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从“被动修复”变为“主动守护”。守护湛江红树林的实践证明:唯有以创新为笔,才能绘就生态保护的新图景;唯有与科技同行,这颗“海岸明珠”才能永远璀璨,为地球生态平衡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力量。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海洋牧场在抵御台风中挺进“深蓝”
  • 吴川市党员干部下沉一线 筑牢蚊媒防控屏障
  • 乾塘荷花文化季开幕 万亩荷塘打造农文旅新标杆
  • 霞山打造“一中心一平台” 让湛江蚝链动全国
  • 水上巴士架起交通文旅+融合的黄金水道
  • 世界红树林日:“无人机+无人船”的智慧生态修复战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