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菠萝之乡”徐闻县曲界镇,30多万亩菠萝园如同金色的海洋,“菠萝的海”阵阵果香沁人心脾,呈现一派生机勃勃、产业兴旺的景象。
近年来,徐闻县努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徐闻县精准把握政策机遇,以菠萝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创新打造全国首家以“菠萝”为主题的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菠萝公社”,通过搭建人才集聚平台、培育本土人才队伍、推动产业深度融合,让人才链与发展链精准对接,为“百千万工程”在县域落地生根注入了强劲动能。
“菠萝公社”人才驿站旁边是一望无际的菠萝园。
以“菠萝公社”为载体搭建人才集聚高地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对于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作用,徐闻县以“菠萝公社”为载体,不断创新引才模式、优化服务保障,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集聚体系,让各路英才在徐闻乡村这片沃土上各显神通。
党建引领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保障,点燃引才“火种”。2019年,在曲界镇张畴村党支部的积极推动下,乡贤罗璋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谊,主动扛起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他针对当时菠萝滞销的问题,组建“帮帮团”。他瞄准军村一处废弃甘蔗场,带领村民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升级,将其打造为集人才服务、民宿体验、创意展示于一体的“菠萝公社”。这一全国首个“菠萝特色”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暨主题民宿创意体的诞生,为柔性引进人才、集聚智力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物理载体,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徐闻乡村的发展活力与无限可能。
“菠萝公社”不仅积极向外界宣传徐闻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潜力,更以实际行动为人才扎根乡村创造条件。罗璋辗转珠三角地区,积极联络高校师生及文创领域专业人才,最终集结30余人组建起公益性社会组织“帮帮团”,成为推动乡村人才集聚的“先锋队”。罗璋说:“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有40多所高校的专业人才加入了‘菠萝公社’的人才库。”
10月30日,记者在“菠萝公社”采访时看到,总面积超800平方米的空间内,人才会客厅、休闲活动区、艺术文化区等功能区域一应俱全。曲界镇党委委员王少屏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是人才交流洽谈的场所,更是他们放松身心、激发灵感的温馨港湾,为人才及团队提供共驻共建、政策咨询、休闲娱乐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随着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菠萝公社”的辐射范围持续扩大,先后在军村、牛路塘村等多个村庄开展创意帮扶活动。“菠萝公社”人才驿站,让人才服务真正下沉到乡村发展的第一线,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强磁场”。
罗璋告诉记者,为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地,“菠萝公社”创新推出“人才社群卡”,实现智力“裂变”。向大学教授、企业中高管、金融精英、文艺工作者等各界人才发放“VIP”专属凭证。每张“人才社群卡”都配有专属号码,计划依托“1 个专属号裂变50-100个专业人才”的独特机制,逐步构建起容纳 500-1000人的庞大人才社群。
曲界镇党委书记林海珍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菠萝公社’不断完善功能布局,成功升级为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形成集聚‘方阵’。”据了解,“菠萝公社”正在筹建成立人才党支部,为人才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与人才驿站、人才工作室、人才创作展示区的协同发力,从住宿、餐饮、研究、创作等多个维度,为人才驻乡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基础保障。
罗璋说,如今的“菠萝公社”,已不再是单一的人才驿站,而是汇聚了规划、设计、创意、绘画、书法、传媒、建筑等多个领域专家人才的“人才方阵”。从最初的“帮帮团”到如今的多元化人才集聚平台,“菠萝公社”实现了质的飞跃。
曲界镇党委书记林海珍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在省大学生“百千万”突击队出征仪式上介绍“菠萝公社”工作情况。通讯员陈优 摄
创新孵化培育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引进人才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培育本土人才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菠萝公社”紧扣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人才供需、深化校地合作、强化技能赋能、创新孵化机制,让本土人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菠萝公社”着力构建动态化人才信息网络,一方面,深入调研菠萝产业及乡村振兴关键领域的发展现状,建立详细的人才需求信息库,及时发布人才缺口及相关政策,让人才培育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广泛摸排县域内各类人才资源,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和推送人才,为靶向引才育才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通过人才信息网络的高效运转,“菠萝公社”实现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让人才培育工作有的放矢,有效提升了人才培育的质量和效率。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智力资源的聚集地。“菠萝公社”积极深化校地合作机制,主动对接广东各大高校,合力推进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学生怀揣着理想与热情,深入徐闻乡村开展助农直播、产品营销、产业调研、文化振兴等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助农直播现场,大学生们化身“带货主播”,用青春活力为徐闻菠萝代言;在产业调研途中,他们深入分析菠萝产业发展瓶颈,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文化振兴一线,他们挖掘菠萝文化内涵,创作了大量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作品。
提升本土人才的专业技能,是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菠萝公社”定期邀请高校教授、农技专家、本土能人,采用“集中授课+实地教学+互动交流+现场答疑”的模式,开展专题技能培训。曲界镇田洋村菠萝种植专业户韩统彪说:“专业技术人才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为菠萝种植、产品包装、品牌推广等提供专业指导。”
培训内容涵盖创业就业指导、电子商务技术、农村实用技术等多个领域。为了拓宽人才视野,“菠萝公社”还组织学员前往先进地区开展“互学互鉴”现场观摩活动,让他们在交流学习中汲取经验、开拓思路,不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增收致富。
在人才培育过程中,“菠萝公社”注重挖掘本土人才潜力,创新孵化,打造“新农人”队伍。成功孵化了“菠萝姐姐”吴建连、“菠萝妹妹”王小颖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本土产业 IP。这些本土IP凭借对菠萝产业的深厚了解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成为徐闻菠萝的“形象代言人”,有效提升了徐闻菠萝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为了规模化培养实战型人才,“菠萝公社”创新实施“大培训大擂台大卖场——百名网红千名主播菠萝的海培训直播及数字营销行动”,通过“一师十徒”的传帮带模式,组建了百支“菠萝的海”直播营销战队。这些战队成员经过系统培训,不仅熟练掌握了菠萝种植技术,更具备了专业的市场销售能力,成为兼具技术与营销素养的实战型“新农人”,为菠萝产业的市场拓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曲界镇农民在“菠萝公社”高校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用套袋技术提高菠萝品质。
智启新程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人才的集聚最终要落脚到产业的发展上。“菠萝公社”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以平台为纽带促进智慧碰撞,以产业升级构建融合链条,以品牌驱动打造特色IP,推动徐闻菠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菠萝公社”作为人才集聚的核心平台,为高层次人才交流互动搭建了优质桥梁,促进智慧碰撞。定期举办的人才经验交流会、主题分享会等多元化沙龙活动,成为人才思想碰撞、经验互鉴、合作对接的重要载体。交流会上种植专家分享菠萝优质高产的种植技巧,营销达人传授市场开拓的成功经验,文创人才提出品牌创新的创意构想。不同领域人才的深度沟通与协作,凝聚了产业发展共识,为菠萝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思路,让徐闻菠萝产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品牌推广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徐闻县以菠萝产业为核心,依托“菠萝公社”的人才优势,通过人才指导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升菠萝的品质和产量;精准发力补齐精深加工短板,开发出菠萝酵素、果酒、果干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有效提升了菠萝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效益;深入挖掘菠萝文化内涵,将其与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相结合,打造了集采摘体验、休闲度假、文化品鉴于一体的乡村农文旅项目。
“补链、延链、强链”工程的系统实施,让徐闻菠萝产业从单一的种植环节,延伸到加工、文旅、文创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全链条、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灵魂。“菠萝公社”以打造特色乡村品牌为目标,系统实施品牌IP化战略,不断提升“徐闻菠萝”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罗璋告诉记者,未来“菠萝公社”将联手广州喜鹿文化有限公司,实现两个乡村振兴人才团队的优势互补,继续打磨菠萝公社,将菠萝公社与树下咖啡建设成为菠萝的海两个文创样板,构建起集人才驿站、电商基地、特色集市、主题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创新综合体”。
林海珍表示,“菠萝公社”将以人才为核心引擎,继续深化人才工作,持续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徐闻菠萝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徐闻菠萝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