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随着最后一包红米被认购,吴川市兰石镇名利村滞销的5500斤临期红米已全部找到买家。(10月29日《湛江日报》)
经《湛江日报》报道之后,5500斤临期红米一日售罄——这令人惊叹的“湛报速度”背后,是一场跨越湛江、茂名、阳江的爱心接力,不仅解了吴川兰石镇名利村村民的燃眉之急,更揭开了“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密码。湛江日报社从接到求助函到搭建帮扶网络的全过程,以“媒体+调研”“媒体+联盟”“媒体+机制”的多元实践,勾勒出主流媒体在助农惠农中的独特作用,为湛江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媒体+调研”,奠定了公众的信任基石。当“5500斤优质红米面临滞销”的一纸求助函于10月24日周五抵达报社,媒体没有等周一上班再推进,而是立刻抓住周末窗口期行动——25日、26日连续两天扎进村里启动实地采访,走进种植基地查看红米品质,与村民、合作社负责人沟通滞销细节,用翔实的调研数据为报道“打底”;还没等报道刊发,就提前论证成立“爱心帮扶联盟”的可行性,为后续行动攒下“底气”。这种“调研先行+真实呈现”的模式,充分彰显了本土主流媒体“在现场”的价值,让“临期红米”不再是模糊的“滞销难题”,而是看得见、信得过的“帮扶清单”。再加上报社旗下“湛品甄选”电商品牌的推介,相当于给消费者吃下“定心丸”——大家知道“这是湛江本地媒体核实过的好米”,热线电话才会响个不停,订单才会从三地纷至沓来。相比村民独自吆喝“卖米”,“媒体+”的介入显然放大了声量,精准打通了“信息不对称”的堵点,让社会爱心有了可靠的发力点。
“媒体+联盟”,引动了资源的高效聚合。湛江日报社没有把帮扶停留在“发篇报道呼吁”的层面,而是主动搭建“爱心帮扶联盟”,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打造了引动各方资源积极参与到湛江“百千万工程”中来的全新平台。从率先响应的蜀乡食府盐帮川菜、湛江经纬实业有限公司(粤府鲜金鲳鱼),到鸣记猪肚鸡三家门店等一大批本地企业,再到阳江猎鹰国际影视、茂名广东鑫库科技等市外力量,都是通过“联盟”这个纽带被精准对接。报社在这里既是“信息中枢”,及时传递红米滞销情况与认购需求;又是“对接桥梁”,帮村民与企业敲定认购数量、配送方式;更依托“湛品甄选”直播带货实现“报道引流—订单对接—物流跟进”的产销闭环。没有“媒体+联盟”的模式,企业可能找不到帮扶渠道,村民也难接触到这么多有实力的买家。这种“媒体+联盟”的模式,真正将“零散的善意”凝聚了起来,最终才有了“一日售罄”的高效成果。
“媒体+机制”,实现了长效的关键突破。这次“媒体+”行动中,最难得的不是5500斤红米一日售罄,而是不少企业在认购后主动要求“加入联盟”,表示要长期关注乡村振兴,共同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这背后,是“媒体+机制”独特作用的发挥——深度融合大潮之下,媒体应转变角色,从“信息传播者”成为“文化服务者”。报社没有满足于“一次性卖米”,而是通过“联盟”的形式,把“单次帮扶”转化为“长效合作”。可以预见,以后湛江其他村镇再遇到农产品滞销,不用再“匆匆忙忙找办法”,而是可以“从从容容找联盟”,通过“媒体+”就能快速“+”上企业资源;企业也能通过联盟持续参与助农,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到“百千万工程”中来。这种“一次搭建、长期可用”的机制,让“媒体+”从“一时救急”升级为“常态赋能”,闯出了一条产销对接的全新通道。
从“媒体+调研”筑牢信任,到“媒体+联盟”整合资源,再到“媒体+机制”留住爱心,湛江日报社的实践证明:无论时代怎么变、需求怎么变,主流媒体的独特作用和使命担当是不变的——只要湛江市民需要,湛江日报就一直都在!这5500斤红米售罄的背后,是“媒体+”力量的全新出发,更是湛江以创新之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