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的晚自习,黑板上还留着早上班主任写的“初二加油”的粉笔字,投影仪的光在我们仰起的脸上流转——2025年《开学第一课》的片头音乐响起时,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是新学期的开篇,更是一场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当镜头切到南京大屠杀的讲述环节时,我攥着校服的手不自觉收紧。这个夏天,我和好友挤在影院里看过《南京照相馆》,银幕上泛黄的老照片里,抱着孩子的母亲、躲在柜台后的学徒、蹲在巷口的老人,他们的眼睛里还凝着对生的渴望,却永远定格在了1937年的寒冬。散场时,我望着影院外车水马龙的街道,手里的冰可乐早已化尽,脸上的泪痕却还带着热意——原来有些痛,时隔多年想起,依然会烫得人心慌。
此刻屏幕上,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青铜雕塑在镜头下缓缓转动,“300000”的数字在黑色大理石墙上格外刺目。前排的小雨抽了抽鼻子,后桌的阿杰捏着纸巾的手背上青筋凸起,我望着投影里飘落的白色纸花,喉咙像塞了团浸水的棉花。六个星期,四十三个日夜,三十万鲜活的生命消逝在刺刀与炮火中——这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是祖父口中“江水都染红了”的呜咽,是奶奶藏在木箱底的旧怀表里永远停摆的时间。
“同学们,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班主任老师的声音像一双手,轻轻托住我们翻涌的情绪。镜头切换的瞬间,我几乎屏住了呼吸——现代化的南京城在晨光中苏醒,紫峰大厦的玻璃幕墙折射着金色的光芒,秦淮河畔的游船披着晚霞,孩子们在大屠杀纪念馆前的广场上追逐,笑声撞碎了梧桐叶间的光斑。“历史的伤疤不能忘记,但更要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老师的话叩击着心门,我忽然读懂了镜头里的对比:曾经任人宰割的土地,如今正用5G网络连接世界;曾经浸透血泪的城墙,如今托举着航天卫星的信号。
结束时,教室的灯逐一亮起。我望着窗玻璃上自己的倒影,忽然想起暑假在纪念馆看到的一句话:“我们从未忘记,所以我们更要前行。”此刻课桌上的课本泛着墨香,书包里的笔记本还留着暑假预习的笔记——这些曾经觉得沉重的“任务”,突然有了更清晰的重量。三十万同胞用生命换来的教训,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铃;八十年的奋斗给出的答案,是“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
晚风再次吹过,我轻轻翻开新课本的扉页。这一页,我要写上:以历史为灯,照见肩上的担当;以知识为剑,守护身后的和平。愿我们的努力,能让“永不再来”的誓言,在这片土地上生根、抽芽,终成遮风挡雨的栋梁。
指导老师:林晓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