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赤坎区南桥街道京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刚放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图书阅览室:有的坐在凳子上翻看绘本,有的围在书桌前认真做题,工作人员则忙着整理新到的儿童读物。(据10月31日《湛江日报)
“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微创新释放大活力。”赤坎区南桥街道京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蝶变,正是以“小生意+大公益”的创新思路,破解基层文明实践阵地运营难题的生动范本,为湛江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注入鲜活动能,深刻诠释了“小切口撬动大治理”的基层工作方法论。
锚定阵地焕新“小目标”,破解服务供给“大难题”。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常因“造血功能不足”陷入“沉睡”,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中的普遍痛点。京基社区聚焦居民迫切的文化需求,在市文明办牵头下,借鉴“南柳村经验”牵手湛江市新华发行集团,以“场地换服务”激活闲置资源。这一实践精准契合了党的二十大“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要求,让曾经的“沉睡阵地”变身周边居民的“文化充电站”,有效补上基层文化服务供给短板。
搭建政企联动“小平台”,构建互利共赢“大格局”。这场合作的核心,是打破“单向投入”传统模式,构建“资源互补、双向赋能”新生态,践行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原则。对社区而言,企业专业团队解决了人手短缺问题,常态化文化活动填补了服务空白;对企业来说,社区客流为经营开辟线下新端口,拓展了可持续发展路径;对居民而言,在家门口即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三方共赢的格局,让文明实践从“政府独奏”变为“社会合唱”,正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鲜活体现。
深耕民生服务“小切口”,书写文明城市“大文章”。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群众,“小切口”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路径。京基社区实践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整理儿童读物、策划特色文化活动等“微服务”,让阵地充满“烟火气”。这种模式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实现了阵地资源向民生福祉的高效转化,印证了“在解决群众‘小事’中展现‘大作为’”的治理智慧,为基层治理注入文明力量。
从“沉睡阵地”到“民生热地”,京基社区的实践以“小”见大,为湛江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期待湛江持续深化“小生意+大公益”路径,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让阵地更“活”、服务更“暖”,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筑牢民生根基、凝聚文化共识、涵养文明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