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不少学校在社交媒体上发出通知,称排查校园周边环境安全隐患时,发现有流动摊贩向孩子们兜售“三无”食品,提醒家长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放学路上,你是否曾被小吃摊飘来的香气吸引?热闹夜市,你是否在烧烤摊前挪不动脚步?炸串、烧烤、手抓饼、关东煮、小蛋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路边摊带来了“烟火气”,但并不意味着食品安全就要“让步”。路边摊有四方面的安全问题:首先是原料问题,部分摊主为压低成本,选用来源不明的冻肉、腐烂蔬果,甚至添加亚硝酸盐、硼砂等非法添加剂;其次是环境问题,马路边的露天操作台,让汽车扬尘、蚊虫与食材直接接触,凉拌菜在高温下两小时便会滋生大量细菌;再次是加工问题,发黑的反复用油、生熟不分的砧板、未消毒的双手,会让致癌物与病原体有机可乘;最后是包装问题,用普通塑料袋装热食会释放有害物质,有些一次性餐盒可能含有荧光剂,长期使用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
学生群体,是路边摊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危人群。路边摊的低成本运营逻辑,恰好击中了学生的消费痛点:5元一份的炒粉、2元一根的烤肠、1元一串的关东煮,价格远比正规餐饮亲民;上下学路上的便捷购买,契合学生碎片化的时间需求;一些院校附近排起长龙的网红摊档,更是满足了学生“换个口味”的新鲜感。但低成本背后,可能是安全失守:为压成本用过期原料,为保口感加非法添加剂,为省设备搞露天加工。部分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尚未成熟,易被诱人香气与低价吸引,对生熟不分的砧板、发黑的反复用油等风险信号缺乏辨别能力,集体食品安全事故隐患由此埋下。
守住路边摊的“烟火气”,就要找好“美味”与“安全”之间的平衡点。2025年7月,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市场监管局开展夏季夜市食品安全专项抽检,抽检对象主要为烧烤摊、小吃摊等,重点锁定肉制品、凉菜、食用油等高风险食品。检测项目涵盖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及食品添加剂滥用等关键指标。执法人员在严格检查的同时,积极宣贯法律法规,现场发放《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消费提示》等宣传资料,指导商户规范、诚信经营。同时,呼吁消费者选择证照齐全、经营规范的夜市摊点就餐,如遇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该行动有效规范了辖区夜市食品经营秩序,防范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值得学习。
路边摊的存在与否,从来不是“美味”与“安全”之间的单选题。当抽检成为常态监管的“探照灯”,当摊主守住诚信卫生经营的底线,当消费者树立理性选择的意识,“美味”与“安全”便能实现共赢。毕竟,真正的“烟火气”,应是安心的滋味,而非冒险的代价——这道健康底线,容不得丝毫退让。
 
         
         
         
             
       
        





 
           
           
           
          
 
          



